品善教育 乐学三水——校长风采
……
//
位于三水区西南街道育才路6号的西南街道第四中学,创建于1978年。创办以来,学校秉承“勤勉自强,明德厚学”的校训,弘扬“团结进取,创新求真”的校风,凝炼“三进思想”:奋进教育、共进教学、思进德育,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教风和学风上新台阶;以优质的课堂、优质的活动、优质的校园环境为依托,全面建设书香校园、科技校园和绿色校园。
学校曾获“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佛山市德育示范学校”、“佛山市文明校园” 等多项荣誉称号。
▲西南四中校长潘正茂
西南四中的新任校长潘正茂有着21年的教龄,从事学校行政管理18年,曾任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校长助理、高中部负责人。曾荣获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育对象”、佛山市基础教育“三名人才”、佛山市教学骨干、佛山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称号;并获教育部“全国中学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主持广东省教育规划资助课题1项、主持广东省级专项课题2项,主持成果获佛山市中小学教学改革成果奖,并出版专著2本。
针对领导力的践行,潘正茂表示校长领导力的内核是校长成熟而鲜明的教育思想,外延是蕴藉于教育思想中的学校文化的塑造能力、教学课程的研究能力、学校管理的组织能力等,“校长领导力”在赋予校长动力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办学的内涵和品质。践行校长领导力,可以在学校文化、教学课程、组织管理三个维度上发力。
一、学校文化的塑造能力: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脉与灵魂。学校的气质禀赋寄寓于一花一草、瓦砖幢栋、墙壁画廊、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师生风貌等有形、无形的元素之中,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学校文化的输出和润泽,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校长应做好学校文化的整体规划,做好理念引领和行为示范,逐渐内化为师生的文化自觉,蓄积成强大而持续的文化力量;校长应运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激发师生向上的动力,创造良好的动态环境,让教师充满工作动力和激情,“学校文化的塑造,既能高屋建瓴,又能具体而微”,校长要把学校文化的传承、赓续、创新、塑造作为核心工作。
二、教学课程的研究能力:课程建设是学校质量发展的内核与载体。校长的领导力体现在上位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能力,这种能力发轫于学校整体课程的顶层设计,贯穿于具体课程的开发过程,成就于学生领悟课程的结果之中。校长应通过研究、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对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充分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双减”背景下,校长应注重研究课堂样态,研究作业设计,研究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研究植根在课程的土壤深处,枝繁叶茂,方结出硕果”,校长要把课程建设的整合、嬗变、创新、践行作为主阵地。
三、学校管理的组织能力:组织管理是学校善治的路径与过程。优秀管理团队是学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证,打造一支善学、高效、进取、创新的教师团队是校长的重要职责。在管理模式上,从传统的垂直管理走向功能价值驱动的支持型管理,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成长平台,使学校成为一个重视学习、系统构建、分工协作、民主包容的优秀团队。在管理形态上,探索“非行政组织”的建立,建立丰富的学习型组织团队,尝试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校本课程研究群”、“青年教师工作坊”、“年级工作委员会”等形式的组织形态,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校管理的主动参与者。“以价值愿景来凝聚组织,以扁平化来释放空间,以非正式形态鼓励参与”,校长应该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铺路、让路、修路。
对于师资队伍的培养,潘正茂认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要素,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精心培养教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成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
一、构建高效课堂,为课程教学助力。高效课堂的价值图景简要提炼为“学会、会学、想学”三个层次。从学生视角,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目标的“学会”,也是学习方法维度目标的“会学”,更是内蕴学习激励功能的“想学”;从教师视角,实现“如何落实双基”,指导“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转向“如何让学生理解意义” ,是教师探索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借助于课堂观察、课堂诊断、课堂评价等形式,构建更为系统、多元的课堂评价指标,引领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反哺学生学习方式,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二、探索深度研修,为教师成长赋能。重视教师研修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把研修活动扎根于“观课”、“磨课”、“研课”中,通过示范引领与研讨,借助“主题研修、同课异构、案例反思”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通过学科建模、定点诊断、微课题研究等方式,探索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探讨教学实践中“真、难、疑”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给教师发展 “造模子”、“寻良方”,促使教师团队向研究型、学习型方向转变,为教师成长赋能。
三、建设优质科组,为人才孵化搭台。科组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纽带的联结性团体,是基于共同愿景的学科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奏响以“共同提高”为指向的“协奏曲”,构建以 “互帮互助” 为核心的 “成长共同体”,形成以 “听评读写” 为载体的 “教研习惯”。应紧紧“咬住”教学真问题,共同研究攻克教研难题,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培养学校名优教师集群、矩阵蓄力。
学校要重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促使教师教育思维的嬗变,营造教师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人文环境,“追求卓越”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探索,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与理论素养,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奠定基础。
潘正茂表示将坚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在守正中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继续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将西南四中打造成家长信任、社会满意、学生喜爱的标杆学校。
来源:三水区教育局
编辑:三水教育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