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老店!定格无数美好!有斗门几代人的回忆…

今日斗门
+订阅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

它就在斗门井岸老街存在。

那物质生活匮乏的日子,

能拍上照片不仅仅是时髦,

在更多人眼里甚至是“奢侈”,

让“胶片时代”的每张照片

都显得足够珍贵。

57年间,

这家老照相馆,

定格下很多斗门的面孔、景致,

也见证了变化着的点点滴滴

……

本期掂档,

带你了解红旗照相馆的故事!

数码冲印、配眼镜的广告,

比招牌字样更加显眼,

与附加步行街的“商里商气”倒是匹配。

不是“老斗门”或许根本想象不到,

这家红旗照相馆曾誉满全城。

店门刻着“老字号”三个字的木牌,

仿佛是它如今还能彰显“身份”的名片。

褪去昔日的繁华,红旗照相馆留存的,是新老两代摄影师的坚守。

赵秩然,照相馆的首批员工之一。他的儿子赵毅怡,子承父业成了现任老板。

▲赵秩然与他儿子赵毅怡

“红旗照相馆是1965年创办的国营单位,隶属县饮食服务公司,是斗门第一家照相馆。57年来,每天都还会有街坊过来影相。”73岁的赵秩然很感慨。

▲以前大家常常站在红旗照相馆前拍照

作为斗门第一批工人,他在斗门县饮食服务公司的冰室里做点心师傅。

“红旗照相馆当年就在冰室楼上,1977年扩招人员的时候,公司就把我调了过去。”赵秩然说。

从厨房到暗房,都是技术活。

赵秩然说,“当年虽然是负责暗房,但是其他技术也都要懂。我们时不时就会去进修,摄影、执相(修照片)都要学。”

过往的一些“威水史”,赵秩然记忆犹新。

当年接到任务,为斗门“群英会”拍摄集体照和单人照。“ ‘群英会’是劳动模范和积极分子,照片要求的尺寸会比平时的要大。”

▲从左到右:黑白胶片、胶片放大机、胶片座机

原有的冲洗水池根本无法实现。赵秩然临时找来砖头,砌一个新的,每天晚上在影楼加班冲洗。终于,1米长的照片成了当时他满意的杰作。

不仅如此,在赵秩然儿子赵毅怡眼里,老一辈的很多技能都让他折服。

“记得我刚入行时,见到的彩色照片,是要用笔上色的。”高中毕业后和父亲当起同事的赵毅怡说。

▲以前的彩色照片已褪色了不少

“加工彩色照片很考技术。需要用毛笔去仔细修改、剔除瑕疵。记得当年负责上色的老师傅很厉害,能直接在底片上操作。”赵毅怡说,看似轻松的背后,是扎实的画工,还有足够的耐心。

▲以前的“菲林”底片

“将黑白照片变成彩色,彩色、明暗过渡都要一笔一画去完成。在小小尺寸中描绘,比日常画画难度要大。”赵毅怡翻出曾经的上色黑白照展示着。

岁月变迁,技术发展,彩色照片不再靠画,拍照也变得唾手可得,但人们对美的追求,依旧。

▲赵毅怡给小斗讲解布光技巧

“自然兼立体”是红旗照相馆一贯坚持的审美取向,但也跟着顾客需求在转变。

赵毅怡说,证件照也不再是以前的四平八稳了,会拍摄年轻人喜欢的韩式。

他会坚持在不失真的前提下进行美化,捕捉定格顾客自然而美好的瞬间。

“做摄影,需要用心研究。如果只是按个快门,谁都可以。”赵毅怡说。

他之所以执着,可能是因为很看重自家的招牌。

红旗照相馆的这块招牌,是赵秩然1997年公司转制时,借钱拍卖回来的。

“真的舍不得这个招牌!”对于赵秩然而言,这块牌子里有着他的青春和努力,也希望能传下去……

“儿子1992年毕业,到2000年我才正式把红旗照相馆交给了他。”

▲赵秩然师傅

“他也喜欢拍摄,现在他比我当年也更好。”赵秩然看着赵毅怡,眼里流露着一丝欣慰。

“现在数码相机、手机普及了,来照相馆影相的人比以前少了。”赵毅怡说,“不过很多街坊还会特意回来找我们影相。”

▲相片袋的变化

在赵家父子看来,这不只是生意,当中还有着斗门几代人的忆记。“只要照相馆能一直撑下去,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

“把这个招牌做下去不容易,但不能辜负父辈的期盼。”赵毅怡说,自己将努力让照相馆更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赵毅怡师傅

“现在我儿子赵启政也一直店里学习。”他对红旗照相馆传承,有了设想。

▲赵启政

“我会努力的!”赵启政应道,或许是赵秩然、赵毅怡最满意的回答。

定格美好瞬间,

让生活有“仪式感”,

闪光灯亮起时,

仿佛时光已经停驻。

或许红旗照相馆就是“记忆库”,

在流逝岁月里打下一个个

属于你我人生中独有的刻度

……

红旗照相馆

营业时间:早上9:00—21:00

店铺地址:井岸镇朝福路162号

导航地图: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