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构建中国特色传播学话语体系,多位学者相聚“云端”探讨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11月12日至13日,“施拉姆与中国传播学的相遇、碰撞和对话:回溯与前瞻”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在施拉姆访华讲学40周年之际,研讨会梳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强调“中西传播学的对话”,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讨会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刊物编辑论坛、分论坛等多个环节,700多名专家学者、师生齐聚“云端”,展开探讨交流。

施拉姆访华是中国传播学的“破冰之旅”

威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点。

1982年,施拉姆首次来到中国大陆访学,首站便是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他在华师举办了为期7天的讲习班,对促进传播理论的中西对话以及教育传播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施拉姆前往上海、北京等地,在复旦大学、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中国人民大学先后留下了讲学的足迹。

研讨会开幕式上,华师副校长马卫华介绍,1982年施拉姆访华的第一站是在华师。施拉姆与华师的结缘,源于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即现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创办。“40年后的今天,回溯施拉姆的访华讲学之旅,探讨其对当代中国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现状的影响与贡献,对于展望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认为,施拉姆访华是传播学引入中国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也是“传播学的破冰之旅”。这一事件,对促进传播理论的中西对话以及教育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旨演讲环节,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祝建华以“施拉姆学术遗产的若干正解与误解”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施拉姆是学科大师而非科学大师,“他创建了最早的传播学博士专业,培养了第一批‘内生’领军人。其中,传播学博士合力完成了学科建立等,使得传播学成为了一个新的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海龙则关注施拉姆中国之行的细节,探讨了国内外对施拉姆评价的态度转变。他认为,要从全球语境而非微观视角展开研究,从中透视施拉姆访华之旅带来的学术意义。

无图说

构建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

聚焦“构建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这一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当前中国传播学处在非常关键的转型升级迭代时期,“守正创新、融通中外、根植实践、引领时代”的“十六字方针”导引中国传播学的发展。

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提出,“信息”作为一个支点,搭建起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对话桥梁。面对新的传播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张涛甫认为,要从重识、价值、规则三个维度来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此外,武汉大学教授单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隋岩、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浙江大学教授吴飞、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姜飞、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钟志贤等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比较传播学重构、群体传播、国际传播、数字平台治理、传播学研究变迁、教育传播学等话题展开分享。

《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学术期刊相关负责人,聚焦应用学科中的理论研究意义、当代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顶层意识、传播研究的理论想象力、学术论文的论证技术、新闻传播创新实践与创新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主题报告。

研讨会期间,华师安排了“口述历史:我与传播学大师面对面”环节。3位当年施拉姆访华之旅的见证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运林、李克东及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孙瑞祥,讲述了施拉姆访华的细节。此外,研讨会还举办了“中西传播研究回溯与反思”“传播本土实践与社会发展”“国际传播话语生产与交往实践”“技术、伦理与数字化实践”4个分论坛。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华南师范大学主办。该学术研讨会旨在分析传播学领域中的新观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新渠道、新效果等方面所体现的中国特色,推动中国传播学研究和传播事业发展。

【记者】汪祥波

编辑 童慧 甘韵矶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