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承办的,第三届岭南肿瘤高峰论坛,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年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于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肿瘤靶向与免疫治疗的前沿”为主题,汇聚了从事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各方向的知名专家。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本次大会汇集了顶级专家学者就肿瘤靶向与免疫治疗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围绕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淋巴瘤、胃癌免疫治疗等多个方向的议题进行学术分享,并设立靶向免疫和精准护理两个会场,旨在推动现代肿瘤规范化治疗、精准靶向治疗以及个体免疫治疗。
01
开幕
大会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主任郑燕芳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并致开幕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三区主任邹青峰担任共同主席。会上对各位专家教授的支持表示感谢,阐述了举办第三届岭南肿瘤高峰论坛的初衷,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02
主会场第一节
主会场第一节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何友谦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邹青峰主任主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树森教授发表精彩演讲。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峰教授综述了2022结直肠癌精准化疗、精准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重点谈到ctDNA可预测复发风险及ctDNA指导术后辅助化疗;ctDNA中实时RAS/BRAF的体细胞突变可以更加精准预测预后;PARADIGM研究显示帕尼珠单抗对比贝伐珠单抗联合mFOLFOX6一线治疗左半和全人群的优效性;帕博利珠单抗用于MSI-H或d-MMR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树森教授综述了2022乳腺癌的诊疗进展。他综述了GIM2研究长时间随访结果再次确立剂量密集型化疗作为N+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的最佳方案;CDK4/6抑制剂已经成为HR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标准选择;晚期一线K药联合化疗对于PD-L1阳性(CPS≥10)患者PFS和OS获益明显;PHILA研究显示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中,双重抗HER2治疗能带来PFS的显著获益;ADC药物对现有乳腺癌的整体治疗格局带来了全面冲击。
03
主会场第二节
主会场第二节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王远东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旻主任主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教授进行精彩汇报。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就“淋巴瘤前沿聚焦:DLBCL治疗进展”展开授课。ctDNA基因分型提高了高危DLBCL的突变检测率,可作为组织活检基因组基因分型的补充方法;TP53突变降低CR率,并影响OS和PFS预后;BTK抑制剂、Pola等新型治疗方案与免疫化疗方案的联合在一线双表达DLBCL初现曙光;泽布替尼+R-CHOP用于双表达DLBCL明显提高疗效,泽布替尼联合免疫化疗在CD79A/CD79B突变DLBCL的探索得到令人鼓舞的疗效;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治疗高龄DLBCL患者耐受性良好且有效。在一线治疗难治或12个月内复发的LBCL患者,CRA-T与SOC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副作用更少。
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教授讲解了“肿瘤治疗性疫苗的基础与临床”。他阐述了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原创性的工作,研发肿瘤治疗性的新疫苗,进行体外和动物研究后,进行临床研究探索。已进行胃癌IIIb-c术后辅助治疗后使用新抗原纳米化疫苗,新抗原纳米化疫苗联合PD-1抗体治疗难治性实体瘤,原位肿瘤疫苗的探索,等多项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文章。
04
主会场卫星会
主会场卫星会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金川主任和苏旭春主任主持,广东省中医院杨小兵副主任医师、广州市胸科医院苏珊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亚雷副主任医师进行精彩汇报。
广东省中医院杨小兵副主任医师就“食管癌免疫治疗的全程管理”发表演说;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经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新选择,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治疗优选方案之一,且安全性较好。
广州市胸科医院苏珊主任医师就“全球唯一获得III期和IV期NSCLC双适应症的肿瘤免疫药物”开展演讲,简述了舒格利单抗在III期和IV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数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亚雷副主任医师就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进展进行授课,简述了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中免疫药物的最新数据,阿特珠单抗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已获批适应症。
05
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分会场第一节
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分会场第一节由广东省中医院吴万垠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邬晓东主任主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主任郑燕芳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冷启彬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卫东主任进行精彩汇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主任郑燕芳教授就“NSCLC靶向治的新进展”展开论述,综述了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 20插入、ALK融合突变、BRAF V600E突变、MET14跳突或扩增、KRAS突变等的靶向药物研究进展。同时报道了郑燕芳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的探索性研究,索凡替尼作为NSCLC三线或后线药物的探索,初步显示一定的有效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冷启彬教授就“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进行探讨,详细介绍了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的机制,先天性免疫细胞通过抗原提呈和刺激作用等协助T细胞免疫应答。而在肿瘤免疫应答中,只有免疫原性死亡才能能够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不同化疗药物可能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诱导能力不同。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主要针对肿瘤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依赖于肿瘤新抗原的表达,因此,肿瘤新抗原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是治愈癌症的新希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卫东主任,就2022年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开展了演讲。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为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疾病进展及生存获益;在治疗模式、筛选获益人群及阐明耐药机制并探索克服策略等问题上仍在不断探索。早期可切除的NSCLC中,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提高了pCR,辅助免疫联合化疗为患者带来了DFS及OS上的获益;对于III期不可切患者放化疗后免疫的维持治疗模式上,GEMSTONE-301数据在中国人群中再次验证,且为不同的CRT模式提供治疗选择;免疫和放化疗如何配合及是否需前移仍在更多研究中去验证;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的标准治疗,更多联合方案的优化充满了机遇及挑战。
06
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分会场第二节
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分会场第二节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余桂芳主任医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陈展洪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翁德胜主任医师进行精彩汇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陈展洪副主任医师讲解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处理”。绝大多数irAE可防、可控、不可怕;irAE鉴别诊断极其重要,需要考虑超进展、进展、假进展、合并用药、合并症、感染等;irAE管理的关键在于早诊断和早干预;激素、丙球是基础用药;重症irAE时机特别重要,牢牢把握黄金72小时。1%-2%的潜在致死性irAE,经过多学科诊治抢救成功率可以较高,显示出可逆性;及时识别极其重要。强化免疫抑制方案如VIGM方案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生命;最佳支持治疗很重要;多学科治疗是有效诊治重症irAE的模式。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翁德胜主任医师就“晚期恶性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授课。CAR-T、CAR-NK、TCR-T等不同类型的细胞治疗可能成为未来实体瘤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基础研究的进展有望提高细胞治疗的疗效,未来可能有进一步的突破。细胞制作的工艺需要更加简单化、使用便利化,才有利于临床推广和应用。细胞治疗需要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和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07
扬护理风帆 弘专科精魂
肿瘤精准护理分会场
第三届岭南肿瘤高峰论坛肿瘤精准护理分会场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美芳护士长主持及总结。
会议以肿瘤精准护理管理和健康知识传播为主要方向,加强肿瘤护理管理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特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辛明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宋亚兰、副主任周瑛以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科护长缪景霞作为会议主持。
会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昭春教学片长就“专科护理发展与队伍建设实践研究进展”发表精彩演说,从我国护理学科简要发展史开始,到专科护理发展及队伍建设的临床需求,专科护理发展与队伍建设的N种模式与策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黎玉梅护士长就“肺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发表精彩讨论,主要讲解了免疫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简介、皮肤毒性的观察与护理。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蔡娇芝护士长谈论了“肿瘤补充疗法之食疗”的要点,提倡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先用饮食调理,未果再加以药物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玉护士长讲解了“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症状管理”,简单讲解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症状概念,从相关研究理念进行分享。
本次岭南肿瘤高峰论坛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内容精彩纷呈、现场讨论热烈。作为我院肿瘤内科年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成为我院提高学术影响力、增进省内外同道交流和友谊的平台,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增加了新的理论基础,期望各位同道能从中受益,拓展研究思路,为肿瘤多学科诊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