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第四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节目第二季曾走进广东,第四季将再次走进粤港湾大湾区,呈现香港、澳门在内的11个省级行政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之治。
节目播出后,再次获得广泛好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专门为其撰写评论。
(航拍中国第四季总宣传片,时长共3分)
航拍中国第四季总宣传片
《航拍中国》(第四季),作为“航拍”系列收官之作,继第一季的新疆、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上海六个单元,第二季的浙江、四川、内蒙古、甘肃、广东、福建、江苏七个单元,第三季的云南、安徽、贵州、山东、天津、山西、吉林、湖南、河北、宁夏十个单元之后,选取北京、广西、青海、湖北、香港、西藏、澳门、辽宁、台湾、重庆、河南11个单元,横贯祖国大地的东南西北中,跨南越北、经山历海,从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到东部3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平原,从沿海的繁华城市到人迹罕至的三江之源,从首都北京的古今荟萃到海岛台湾的日月星辰,形成了地理经纬度跨越最大、海拔高度落差最大的一次拍摄,完成了对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全境的航拍纪录,也成就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影像工程。这次跨千年越万里的文明漫行,用航拍方式纪录了祖国各地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观、人文遗址、地理地貌、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为国内外观众留下了俯仰之间的“中国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独一无二的“中国形象”和“中国记忆”。
从2017年《航拍中国》第一季开播到第四季播出,已经五年。这五年来,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理念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而《航拍中国》虽然“航拍”的概念没有变,但拍摄的对象在扩展,拍摄的焦点在切换,拍摄的方式在丰富,拍摄所传达的艺术观念和主题指向也在不断升华。在第四季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美”的中国,长河落日、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关山万里这些壮美的景象依然扑面而来,更重要的是,观众在自然、历史和社会景观中看到了更多的安居乐业、更多的和谐共生、更多的烟火人间、更多的人民创造历史的时代画卷,从中传达出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的脉动,传达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时代旋律。可以说,《航拍中国》(第四季)在依然坚持“航拍”视角的总体创作构想的同时,在方法论上、在技术运用上、在美学追求上都有了新的探索、新的发现和新的表达。
(航拍中国第四季 北京:从航拍视角看雪中的绝美故宫,时长共42秒)
航拍中国第四季 北京:从航拍视角看雪中的绝美故宫
首先,《航拍中国》(第四季)在叙事上更加自觉更加完整。每一集都有航拍路线图,它构成了一种叙事引导,也形成了一个讲述视角,这使得每个镜头都有了一个叙述主体和观看主体,航拍的镜头有了人称、有了主动性,从俯瞰山河湖海到走进街边巷尾,从伴随车船穿流到观看妇孺老幼,镜头有了运行的动力和转换的逻辑,有了对细节、场景和故事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航拍的叙事吸引力。在三江源头,我们与镜头一起见证长江与黄河的第一次邂逅;在青海的卓乃湖,我们跟随镜头,与藏羚羊开始漫漫长路的第一次跋涉;在湖北神农架,镜头带着观众去寻找密林深处的“风雪精灵”;在河南中原大地,镜头穿越当代市井去发现积淀千年的文明底色;在长江之畔,我们跟着镜头热切期待一艘百年渡轮雾中驶来;在香港特区,镜头穿越垂直分布的生活空间,展示东方之珠的奥秘。叙事性的强化,为纪录片的剪辑逻辑和信息组织提供了依据,也为观众的投入和关注提供了观看动力。
其次,《航拍中国》(第四季)的航拍镜头在俯仰之间贴近生活和人。“航拍”本身的大视角和运动性,决定了它在视野、构图、节奏、韵律等方面得天独厚的视觉魅力和陌生化的观看体验,俯仰之间、顿挫之间、起伏之间,万种风情尽收眼底。在本季中,航拍的这些优势依然得以继承和保留,青藏高原的壮美、阳朔山水的妩媚、雾都山城的奇观、香港灯火通明的繁华,都像一张张美不胜收的流动的明信片。但与此同时,本季最大的突破在于,让航拍的镜头离生活近些更近些,离生活中的人近些更近些。我们看到了河南农民田间地头的劳作,看到了湖北街头活色生香的烟火人间,看到了新中国工业摇篮的浴火重生,看到了澳门街头淳朴善良的普通市民的幸福生活,这些对生活和人的“近距离”航拍,体现的不仅仅是外在风景的五彩缤纷,更是风土人情背后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包容性、文化共融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精神就在地域、民族、职业、年龄、性别等千姿百态的求同存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航拍中国第四季 香港:超75家全球排名前100的银行在这里落户,时长共1分51秒)
航拍中国第四季 香港:超75家全球排名前100的银行在这里落户
第三,《航拍中国》(第四季)体现了航拍技术与影像艺术更加成熟的结合。这一季充分反映了航拍技术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飞跃式发展。航拍不仅可以飞得更高,高到珠穆朗玛峰之巅;也可以飞得更低,低到地下溶洞深处。航拍可以飞得更快,让风景像风一样划过;也可以飞得更慢,慢到几乎像是固定机位,让人流连忘返。航拍还可以飞得更远,远到天涯海角、无边无际;也可以飞得更近,近到四目相对、毫发毕现。这些多样化的航拍视角,常常带我们穿过人潮汹涌的街道,穿过人头攒动的集市,穿过集装箱的码头,穿过车间的机床,穿过教室放飞的窗户,看到时间的流动和生活的律动。
据报道,《航拍中国》全系列前后动用了73架直升机,320架无人机,总航程超90万公里。正如创作者所总结的那样,这是一场新技术赋能的视听盛宴,“5G+4K/8K+AI”融合“思想+艺术+技术”创新,呈现出国际一流的航拍水准。“航拍4”作为航拍技术的集大成,可以说也是其高光“亮点”,体现了技术对影像作品的支撑性价值,也让新技术创造了新的纪录之美。
(航拍中国第三季 澳门:航拍镜头下的澳门能美成什么样子?,时长共1分35秒)
航拍中国第四季 澳门:航拍镜头下的澳门能美成什么样子?
正因为这些创新性的变化,使《航拍中国》(第四季)不仅仅是中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纪录片”,同时它也是阐释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人文纪录片”。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体现的生态中国,多民族融合发展所体现的和谐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中所体现的人民福祉,黄天厚土上的兢兢业业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生命力,飞驰的高铁所象征的快速发展等等,其实都是用影像、用记录、用呈现场景、用事实阐释着今日中国的变化、今天中国人所展现的自强不息的时代风貌。“航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俯仰自如、流动穿梭的创作长项,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美丽中国,更是魅力中国。这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它天南地北、自然人文的美,更来自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民坚持梦想、追求幸福、热爱生活、面向未来的精神气质,来自于中国大地那种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从第一季到第四季,《航拍中国》可以说是新时代电视人献给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首情诗,也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致敬,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突破和成功尝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