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英语大赛”被取缔,如何避免“猫鼠游戏”?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维 辰

“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数学”“JEA China”均未经合法注册,由企业违规举办,目前已被取缔——11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

竞赛成绩曾一度是升学“敲门砖”。为有效遏制各种竞赛乱象,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教育部近年来持续发力——

一是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要求“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活动”。2018年以来,教育部连续4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

二是完善招生考试制度,严禁各类学校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且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竞赛和升学(招生)两手抓,基本斩断了竞赛与招生、考试、培训挂钩的利益链。

孩子参与竞赛与培训的决策者是家长,家长对违规竞赛的态度至关重要。麻烦的是,许多竞赛表面上是违规的,实际上于升学有益,家长嗅到了其中味道,自愿或无奈成为违规竞赛的拥趸。

通过媒体调查可知,哪怕是违规竞赛,在现实中也不是全无用武之地。具有自主招生空间的某民办初中“掐尖儿”,小学生在四五年级就参加各种竞赛、课外班;某中学实行“百分百摇号”,却“不敢保证录取概率多少,学校还是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学生来报名”,通过初赛、复赛筛选学子进入冬令营训练;有学校依然通过各种方式隐蔽招考,如“MK”(密考)、投简历、开放日……学校暧昧的办赛态度,和培训机构之间的某种默契,都给家长提供了想象空间。

毋庸讳言,学校需要优质生源,培训机构需要竞赛出口,铲除违规竞赛的生存土壤,要从两端发力。最直观的,不折不扣落实公民同招、就近入学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评价改革,让学校不能“掐尖儿”、不想“掐尖儿”;加强对竞赛管理政策的宣传,健全家长投诉渠道,帮助家长认清违规竞赛真面目。

当然,对于家长而言,一些人信奉“万一有用呢”,问题根子还在择校焦虑上。对此,扩大优质教育供给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台阶。家长的择校需求减弱,违规竞赛还能蹦跶多久呢?

编辑 田一鸣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