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武江之畔的粤北人民医院,在众多现代的医学高楼里,深藏一个青砖古瓦、中西合璧的小洋楼。这是医院的前身——曲江循道医院时期的传教士住所。如今,它成为了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用作医院历史陈列馆。
步行至此,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近千份珍贵史料勾勒出百年老院的前世今生,见证着粤北医学脉络的赓续与创新。
1886年11月11日,一家隶属于英国基督教会的西医赠诊所落户韶关,开创了韶关西医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这家脱胎于洋人之手的教会诊所,成为了人民的医院。
翻开史料,70年前,医院奋战39个日夜,成功抢救一名子宫破裂并发严重败血症的产妇,被粤北人民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还好来了粤北人民医院,给了我们母女第二次生命。”时空轮转,2022年11月10日,抱着满月的孩子,李女士感慨道。一个多月前,李女士在妊娠期间突发大量脑出血。在医院多学科的全力救治下,经过三次复杂手术,历经18天日夜抢救,母婴的生命得以保全。
在一次次奇迹的创造中,11月11日,粤北人民医院迎来了136岁生日。在历史长河中,医院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矢志不渝。随着医疗服务质量与能力的持续攀升,粤北人民医院已发展成粤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服务粤北及湘赣周边地区500多万群众。
关键时刻
亮出粤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越是艰苦卓绝,越能淬炼真金。在挑战面前,粤北人民医院前方应战、后方守土,用高度的责任和担当,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2022年3月19日19时30分,在粤北人民医院检验科里,科主任赵平森走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扒了两口不怎么热乎的饭菜。“任务来了,尽管连续多天都没怎么睡好,但使命感让我一直保持亢奋的状态。”
3月15日,韶关新增1例确诊病例(轻型)。当晚,韶关市辖三区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共计设置核酸采样点百余个。16日凌晨1时,部分市民的样本由专车送到粤北人民医院检验科楼下,这群“幕后英雄”的高强度工作拉开了序幕。该院实验室承担30万人份的检测任务。那时,77人的检测团队“火力全开”。
6月21日,韶关遭遇罕见洪灾。沿江水势倒灌蔓延,医院多处出现险情。医院迅速启动洪汛三级应急响应,院领导冲锋在前,带领多部门有序开展防洪抢险工作,同时确保医疗救治任务顺利进行。
当天15时,该院急诊科医师李晓纳和护理师邬增厚等接120指令后,立即出发。道路被洪水淹没,他们跟随消防乘皮筏艇赶往急症患者家中。皮筏艇被挡住无法前行,他们扛起抢救用品,跳入没腰水中,涉水前行。脚下坑洼不平,尽管不知水流下暗藏什么危机,他们也在所不辞,一心只为早点到达患者家中施救。
6月21日当天,医院累计急诊出车20多趟,现场急救及接院救治逾20人,其中年龄最大98岁。那一天,全城多处被洪水围困,不少医务人员都围困在家,他们设法通过多种途径,突破重重困难赶回医院,坚守岗位。
10月3日,疫情再现韶城。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进入紧急状态,7名院领导每天分头带队深入院内外各工作点督导巡查,现场解决问题,成为流动的24小时“战时指挥部”。
截至10月12日,医院累计派出3000多人次,坚守全区44个核酸采集点,九轮冲锋,共采集标本102万多人份、检测标本近170万人份。
全力攻坚
让粤北人民享受前沿技术
通了!在血管复通的瞬间,血液如同奔涌的江河,激流澎湃。在支架的帮助下,血管“两岸”被“拓宽”,“生命线”得以畅通。原本在屏幕中细小模糊的血管变得粗壮清晰,这也意味着这台PCI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十分成功。
在心导管室,记者见到了粤北地区心内科有名的“铁人”医生——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唐良秋。
他自豪地介绍,在医院历代心血管内科专业人员的努力下,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技术和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将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打造成科室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每年完成冠心病PCI术超2000例,造影手术超4000例,其中急诊PCI术600例以上,技术能力在省内同级的地市级医院中名列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南方日报》公布了全省各医院心血管手术的开展情况,当时该院排名倒数第二。但粤医人不甘落后,马不停蹄进修、学习,成立体外循环攻关小组。在60条狗的身上反复进行动物实验后,终于在1987年成功施行粤北地区首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此后一周,接连成功进行了6例同类手术,为韶关市心血管外科手术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如今能够熟练开展体外循环下各类心脏与大血管等复杂高难度外科手术及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微创封堵手术、主动脉腔内隔绝手术、动脉体外开窗手术。年手术量近400台,手术量及手术成功率居省内同级医院前列。
岁月更迭,今日的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正是粤医人坚持追求前沿技术的生动注脚。
时至今日,医院共有19个专科发展成省级重点学科,建成4个国家级、6个省级诊疗中心。2019年,医院入列“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从此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共开展300多项医疗新技术项目,其中前沿技术项目近百项。
2021年组织全院复杂病例多学科会诊157例,2022年1—9月,全院仅117人转往上级医院,上转率仅为0.13 %。2022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定点三级医疗机构医保医药服务评价报告(2021)》显示,粤北人民医院在137家三级综合医院中总分排名第13名、医保质量第6名。
一代又一代粤医人用心血去研究、突破,只为让粤北地区群众享受家门口的高水平的技术服务。
加大投入
勇攀学术科研高峰
“免疫研究3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精准医学”……顶尖学术报告应接不暇,众多院士、专家学者云集于此,在善美之城碰撞出学术的火花。2021年11月20日,中国韶关·首届精准医学院士丹霞高峰论坛暨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高峰论坛在韶关举行。这场由粤北人民医院主办的学术盛宴,也意味着医院学术科研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高筑平台,是产出科研成果的第一步。近年来,医院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
建成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Ⅰ期临床试验中心等临床科研平台;累计投入6000万元完成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设有临床基因组学实验平台等4个平台,满足各个专科开展临床研究的功能需要;引进5个科研团队,配备15名专职研究人员开展科学研究。
夯实科技创新的平台和基础,自然硕果累累。
2021年科研立项数量是5年前的2.5倍,SCI论文数量是5年前的28.5倍,发明专利数量是5年前的10倍,其中,2020年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发表论文,揭示新冠病毒感染全新的免疫学机制。 2022年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通讯文章2篇,论文发表实现了高分区的突破。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是近十年来国家级科研立项数量和国家级项目经费双双实现的历史性突破。
此外,医院还对标一流,瞄准前沿,建立了与院士团队的高水平科研协作机制,以特聘院士专家为桥梁,加强与知名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
钟南山院士牵头的合作项目“多元干预策略对基层医生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影响”于2018年12月启动;特聘夏咸柱院士,建成粤北人民医院-夏咸柱院士临床病原体数字化精准诊断联合实验室。在夏院士的指导下,该院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事业基本实现了与国内高水平的接轨。
“我们鼓励创新,大力投入资源夯实临床科研基础,借力院士提高综合水平。”院长龚小倩说,“这些完备的科研技术条件,将为医院建设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不竭的动力”。
引进人才
医者初心薪火相传
人才是第一资源,集聚顶尖医学人才,是激发医院创新动力的肥沃土壤。近年来,医院按照一人一策,对高层次人才给予配套支持,引进了李继承、陈军建、李惠武、赵平森、刘翔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医院安心工作;引进了博士后谢崇伟、喻亮等青年人才,作为医学研究中心科学家团队,开展肿瘤、遗传方面的基础研究。
引进的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赵平森博士,在该院担任检验科主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他不仅动员和带领全科室人员承担起本院和其他县区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还积极协助和指导市、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和技术验收,为韶关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做了大量工作。
“医院为我配备科研平台、人才梯队和科研启动经费,并在学科建设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赵平森说,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科和团队建设,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高效汇报发展思路,制定和执行发展规范。“另外,医院也提供了专家公寓,方便工作。”
同时,医院优化现有人才结构。先后成为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至今招收5名博士入站开展科学研究,被评选成为“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平台”,2022年9月成为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在粤北人民医院脱颖而出。
此外,医院实施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和能力。近年来资助38名医疗骨干攻读博士,资助2人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开展医学博士后研究;共选派207人到国内外一流医院进修学习先进医疗技术及管理理念。
针对年轻人,医院多措并举鼓励其蓬勃生长。近年来连续开展两期“优秀青年医师培养”和“天使之翼优秀护理人才”人才培养项目,共计投入经费1726万元培养60名优秀青年医师和40名优秀护理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引进博士、博士后20人,培育博士13名;培育高级医学人才136名;医院医师共计785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497名,占比63.31%;主要临床医技科室学科带头人91.67%为正高职称……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质量和数量均有明显提升。
综合实力跃升
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进军
“‘大’和‘小’总算都保住了……”10月,坚守了18天的神经外科团队又打赢了一场艰苦的战役。
9月20日晚,27岁的李女士在妊娠期间内突发大量脑出血,母亲和腹中的孩子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在粤北人民医院多学科全力救治下,历经三次惊心动魄的手术,渡过术后可能出现的重重难关,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连续18天的日夜抢救下,持续昏迷的李女士终于苏醒过来,收获了“母女平安”的大团圆结局。
“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绝不是落在纸上的空谈,是粤医人每一次拼尽全力对生命的敬畏。百年时光,擦亮了粤北人民医院的“金字招牌”,也沉淀了“专业、诚信、责任、进取”的医院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行业作风和医德医风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爱的处方”不断开出。粤北人民医院重视医疗质量和安全,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活动,形成尊重生命、尊重病人的现代医院文化,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2022年11月3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支持韶关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粤北人民医院省级高水平医院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粤北人民医院建设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目前,粤北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五大总体责任目标全部顺利完成,有力提升了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水平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铺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今年9月,粤北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现场评审,这是该院自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资质后,以新标准又一次顺利通过三甲复审现场评审。
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成绩逐年大幅稳步提升,等级由B提升至A+,排名从2018年的811名跃进到2021年的114名,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百年波澜壮阔,初心愈久弥坚。136年的传承,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为粤北人民的健康撑起一片绿荫。粤北人民医院正以百年老院的厚重、朝气蓬勃的新姿,在“健康中国”的新征程上,朝着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新目标踔厉奋进!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叶志强
【通讯员】卢艳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