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打通“线上+线下”渠道让惠州消费市场火起来

南方+ 记者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今天迎来“双11”,作为伴随电子商务发展而诞生的购物节,线上不见面的交易模式,对于疫情环境下面临不确定性的实体商贸流通企业提质发展无疑有重要意义。

随着电商等新型购物方式的出现,实体商业面临着根本上的变革。尽管在行业分析中,线上购物更加便利、价格更实惠,但线下商业的体验感和消费的休闲属性则是线上无法替代的。我们看到,华贸天地、印象城、金山湖中心、港惠三期等新商业体均聚焦购物体验感以及线下公共休闲空间的营造。

在过去的消费升级进程中,商场配套业态多元、休闲空间多样……体验感的不断优化正在吸引消费人群的回流,线下消费成为年轻人休闲互动、家庭亲子娱乐以及城市丰富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新阶段的市场环境变化带来了新的消费格局,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零散病例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各类大型聚集性促消费活动暂停举办,购物场景和消费人群间的互动多了一层桎梏,无法固定而长期地延续,造成了消费者和消费场景的被动阻隔。

在采访过程中,尽管商贸企业代表均认可消费刺激政策带来的利好影响,但同时也表达出对于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忧。“消费无法有效延续,就很难构建起良好的城市消费生态。”华贸天地商业中心负责人王逸宇称。

路在何方?商贸流通企业加速构建起“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体系或是关键。在实际的探索之中,华贸天地拥抱线上直播,为商户带货突破3000万元销售额,丽日商场搭建线上平台“丽日购”、天虹商场依托“天虹到家APP”……线上线下购物无缝衔接,质量、服务和价格同步,正逐步受到客群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惠州市商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消费市场运行数据中,网上零售消费的高位增长很大程度上给出了答案。在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75.4亿元,增长41%,比商品零售额增速高28.7个百分点,拉动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5.3个百分点。

在企业加速拥抱新环境的同时,惠州市商务、发改、工信和市场监管等各部门也应加大引导力度,研究线下实体和线上电商两种业态的有序融合,积极有力地做好统筹规划,规范引导网红直播等形式和各商贸流通企业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真正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发挥各自渠道的优势,扬长避短,把货卖出去,让消费市场真正火起来。

相关链接:

前三季度这项指标增速全省第二!惠州多举措引导消费需求稳步释放

【记者】张峰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