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人均商业面积已超广州,但人气流量和市场规模仍有差距,个别商业综合体空置率超过90%,对比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组数据,佛山面临消费外流挑战。
在11月10日举行的2022年佛山企业家·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佛山市政协发布《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提出佛山消费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支持佛山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要求,《报告》在对佛山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化路径、当前的政策着力点,以及未来的发力方向。
11月10日,2022年佛山企业家·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召开。主办方供图
直面“消费外流”
佛山呼唤更高水平消费供给
佛山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首先需要正视短板。
《报告》指出,佛山消费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21 年,我国仅有两个地级市人均消费支出突破4万元。一个是苏州,另一个就是佛山。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1.3亿元,位居全国第7;佛山则仅为3556.66亿元,位居全国第27。此外,佛山2021年GDP为12156.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仅为29.3%,调研组分析认为,佛山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两组数据之间的背离,反映出了佛山消费外流的态势。
业态较为落后是佛山的另一个“痛点”。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商业龙头,高端消费、特色消费供给水平有待提高,商业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佛山对周边地区的消费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较弱。据戴德梁行统计,2021年佛山共约10家购物中心开业,新增商业面积86万平方米,总体量达1400万平方米。佛山人均商业面积已超广州,但人气流量和市场规模仍有差距,缺少较强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商业品牌,大量商业综合体深陷“掉铺”烦恼,不少镇街商铺空置率已超50%,个别超90%。
专业市场是佛山传统商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一些早期形成的专业市场还面临形态落后、业态老化、功能单一等问题,出现与现代城市功能定位不匹配、不兼容的现象。
在消费和商业模式方面,佛山也需要更多创新。近年来,佛山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但与江浙等先进城市相比,佛山较少消费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新经济领军企业偏少,高层次人才缺乏,尚未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全面“更新升级”的发展格局。
佛山市政协发布《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调研报告。主办方供图
优化消费生态
打造佛山数字营销基地
面向未来,佛山如何发力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报告认为,佛山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要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
“制造业是佛山最大的城市名片,我们的消费总量有相当部分是从制造业衍生出来的。”佛山市政协副主席万志康认为,佛山要锚定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升级发展的战略目标,打造“有家就有佛山造”超级IP。
《报告》指出,区域消费必须紧紧立足制造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打造佛山数字营销基地,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拓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场景,培育壮大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等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延伸陶瓷、童服、不锈钢等传统制造的新产业链,如工业研学、跨界培训、品牌策划、新品研发等服务,发展直播电商产业。
顺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报告建议推动消费从线下主战场向电商新零售转变,营造完善电商发展生态,支持制造业企业创建网络品牌,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与佛山制造深度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佛山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具备新业态的成长土壤。
针对日趋火热的“夜经济”,《报告》建议,以佛山创意产业园、顺德华侨城欢乐海岸PLUS、南海千灯湖片区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龙头,培育形成高品质夜间消费生态圈。
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报告》建议,佛山可集聚一批城中“网红街区”,瞄准“潮人”文化、宠物社交、亲子娱乐等消费新热点,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一刻钟美好生活圈”。
立足传统优势,潜在的新商机也蕴藏着巨大机遇。
比如,佛山城市化发展较早,目前大量住房已达“换装”年限,“二次装修”需求将逐步进入爆发阶段,为泛家居产业带来巨大增量空间。《报告》发现,佛山不少陶瓷企业已开始积极布局“二次装修”市场,建议政府层把“二次装修”作为促消费的政策着力点,比如,支持装修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二次装修”专项消费券和家庭“二次装修”贷款贴息。
对于佛山传统优势专业市场,加快陶瓷、钢铁、铝型材、五金、布匹、珠宝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高标准打造特色产品现代化专业市场,推动专业市场向商品展贸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等方向转型。
【撰文】华声宇 何帆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