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近代史上的耀眼将星。深圳,广九铁路线上的军事重镇。在抗日战争的转折时刻,二者陡然间有了交集。
短短一个月,叶挺在深圳墟建立东路守备军总指挥部,收拢散兵,计划以曾生、王作尧二部为核心,发动当地群众和华侨力量,建成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对日寇发动军事进攻,在南粤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厚的一笔开端。
你或许看过这些老照片:新四军战士在操练,正在泅渡的战马,被日军炸毁的泾县县城,笑容满面的新四军女医生……
你一定猜不到,照片的拍摄者不是某位战地记者,而是将军叶挺。
“日本帝国主义屠杀我们的人民,我要把这些活生生的历史记载下来编辑出版,扩大抗日战争的影响。”作为离战场最近的人,叶挺将快门对准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州农家,原名叶为询,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改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期冀。
自从英舰轰开虎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失败。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成长于乱世,从军报国的种子早早就在少年的心中扎根。叶挺先后就读于广州陆军小学、武昌陆军预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军校被誉为中国“将军的摇篮”,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培养了包括白崇禧、叶挺、张治中、傅作义等人物。
1919年毕业后,叶挺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国民党。1924年他赴苏联留学,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攻读马列主义和军事科学。同年12月1日转入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胜利”的喜悦几乎倏尔而逝,一批批前往苏联学习革命真理和斗争策略的中国进步青年,纷纷回国为革命做准备。
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先后参加攻占醴陵、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斗。一路所向披靡的第四军因此获得“铁军”称号,叶挺“北伐名将”的美名由此传开。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离开战场10年的叶挺决定重新跨上战马。
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南方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叶挺在1938年使用过的名片。
叶挺早年先后加入过国民党和共产党,精于用兵能征善战的他,便成了国共两党都能接受的合适人选,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
在《纪念新四军成立三周年》一文中,叶挺这样写道:“大家知道这三年当中,别扭、误会、摩擦,是不断地在政治上军事上来烦扰我们;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是在军需上克制我们。我们却不把这些放在心头,大家只有一个志愿,打日本,救中国。”
新四军从筹建工作开始,就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诸多压制和破坏。叶挺对此进行了反复交涉与斗争。
在军费方面,国民党一个师每月经费有20万元,但新四军仅领到六万元左右,叶挺四处奔走筹集军饷,但还远远不够。
1938年11月,叶挺南下为部队筹集经费物资,在香港,他见到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表达了回家乡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意愿,得到了廖承志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支持。
省委安排香港九龙大同罐头厂党支部书记蔡国梁负责组建指挥部警卫排,保障叶挺的安全。从王作尧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抽调骨干分子,参与司令部和政治部的筹建工作。
叶挺东江游击指挥部旧貌。
“到哪儿都是干革命”,1938年11月,叶挺在韶关接受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余汉谋委任,就任国民党东路守备军副总指挥,总指挥部设于深圳墟(今东门)南庆街鸿安酒店。
11月底,叶挺来到深圳,此时日军撤离不久,深圳墟南庆街13号的鸿安酒家老板娘鸿安婆大力支持革命,二话不说把酒楼腾出来,作为指挥部,设有司令部和政治部,有工作人员20多名。
叶挺的到来,无疑给东江人民带来巨大鼓舞。
当时几位青年路过深圳墟,知道他们仰慕的叶挺将军住在鸿安酒家,于是去拜访了叶挺,留下了一篇珍贵的特写,发在《申报》上,题为《叶挺将军会见记》,让我们得以一睹这位北伐名将的风采。
叶挺当时已经40多岁了,北伐名将,早就名震四方。见到他时,不是想象中威风凛凛的样子,外表儒雅,态度和霭,白衬衫、黑西裤,像个年轻学生,让人很意外。但一开口,立马让人感觉谈吐不凡。
该文的作者柔芝“原音照录”了叶挺的许多谈话,可以说金句满满。
比如,对年轻人说,做事要“耐心,不怕麻烦”,“太性急不免会失望的”。
北伐时,叶挺的部队被称作“铁军”,平常的队伍,在叶挺的带领下,为什么就会脱胎换骨英勇善战?
叶挺非常尊重人,重视做政治思想工作,讲究方法。
当时,宝安县流散着不少国民党士兵及地方武装团队。为了加以收编整顿,叶挺向流落在各处的国民党散兵及地方武装团队发出命令,要求他们前来接受指挥。
他先后到龙华会见地方团队头目,到乌石岩巡视国民党驻军,与曾生等人一起去香港,会见撤退到香港的国民党军队,勉励他们留下来参加抗日。
叶挺十分重视动员港澳以及海外爱国青年回家乡参加抗日事业。经廖承志介绍,叶挺在香港与何友逖见面,在叶挺的鼓励下,何友逖积极动员广大侨胞,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支援祖国的抗日事业。
叶挺组建的抗日武装初具规模后,便主动围攻石龙,打击日本侵略军。正当叶挺在深圳紧张工作的时候,蒋介石严令余汉谋撤销任命,虽不愿离开,但考虑到应以大局为重,12月底,叶挺返回新四军。
从大局看问题,用人之所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政治家的格局和眼光。重视思想工作,做通人的思想,统一认识,让所有的人因为目标一致、价值观的一致而凝成一股绳,人心齐,泰山可移。到今天,我们仍然折服于他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
参考资料:
蔡伟强:《叶挺在深圳的抗战活动》
百度百科:叶挺
李飞:《红色东门 开放前沿》展览脚本
王作尧:《东纵一叶——革命回忆录》
《热血山河丛书》编辑委员会:《将领讲述:新四军抗战》
武国友:《红流纪事:北伐是怎样一场战争》
刘战英:《叶挺传奇》
【撰文】祁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