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的供销社,有啥不一样?

南方+ 记者

近期,“供销社”话题热度持续走高,引发广泛讨论。

对于很多年轻群体来说,“供销社”的名词稍显陌生。事实上,这个务实低调的基层商业流通组织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在近年来的改革探索中,供销社已不再是过去“小卖部”的概念,而蝶变成为沟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在助农惠农、保供给稳物价等领域取得斐然成绩。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在广州,供销社不仅是打通农产品“供”与“销”两端的关键渠道。“大城市小农村”的超大城市,如何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供销社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从电商、物流,再到金融,供销社撬动更多市场资源为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提供稳定依托,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发挥合作经济的功能。

当下,广州正着力走好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供销社一头扎根农村市场,一头链接城市优质资源,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将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探索出新路径。

小鲜驿站(流花路店)。

小鲜驿站(流花路店)。

回归?从未离开!

供销合作社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雏形最早可追溯至1922年。历经百年时光,供销合作社这种特殊业态,在发展农业生产、畅通城乡商贸流通、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着突出贡献。

传统意义上的供销合作社,也被简称为“供销社”,大多扮演着两种“角色”: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化用品,以及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供给其他区域。很多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供销社”形象,也大多是米面粮油等基础民生物资的销售场所,是最基本的物资供应保障部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市场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等多种形态的零售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商品的流通也有了更多渠道,供销社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其实它并未“消失”。改革不断激发新的活力,供销社的职能也在随着时代变迁而演进。

“名字还叫供销社,但经过多年发展,其实已经不是大众记忆中的概念了。”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支部书记、副教授王雄志表示,如今的供销社本质上是一个商贸流通的经济组织,以实现社会产品的供应与需求的最佳匹配为主营业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供销社以农产品流通为主要突破口,在农业发展中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功能。

扎根于超大城市,广州供销系统颇有“大隐隐于市”的风范。

根据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官网介绍,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由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10个区供销合作社、65个基层社组成。截至目前,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共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7家,牵头组建庄稼医院38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0个,各类经营服务网点4200多个,覆盖全市主要街镇和绝大部分行政村。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系统销售总额294.55亿元,利润总额3.29亿元,所有者权益21.46亿元。今年上半年,社有企业营业收入总额2.73亿元,同比增长17.3%;利润总额2858.54万元,同比增长92.6%。

在2020年的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考核中,广州供销合作社系统荣获一等奖,在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省会城市供销合作社中排名第二。“十三五”时期,全市供销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额超200亿元,培育打造1家省级、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疫情期间,广州供销社系统更是物资保供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在今年5月发生的新一轮本土疫情中,广州市供销合作社统筹调配全系统人、车、仓、货等资源,紧急供应封闭社区5.8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861.6吨。

《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十四五”发展规划》透露,“十四五”期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重点任务包括将农户引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销一张网”、完善专业化农资农技服务网络、建设一体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构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网络、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效率等。

小鲜驿站(流花路店) 。

小鲜驿站(流花路店) 。

身边的“超级连锁店”

周末的上午,家住流花路的广州市民李先生总是习惯性地来到家附近的小鲜驿站(流花路店)采购一些新鲜蔬菜和家庭所需的日化用品。

“一般家里需要的生鲜在这里都能买到,价格也实惠。”李先生还提到,小鲜驿站能买到家里长辈爱用的“扇牌”洗衣皂,15元就能买到三块,“市面上已经很少有了,真的很难得。这是我童年的味道。”

在广大市民中有着好口碑的小鲜驿站,是广州市供销社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自有品牌的社区生活超市。

与其他社区超市不同的是,小鲜驿站在服务好社区居民的同时,背靠庞大的供销社系统,把对口帮扶地区的农产品送上城市社区超市的货架,让农产品有销路、农民有获得感,也让市民买到更高品质的健康食品,把实惠送到家门口,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观察新时期广州供销社功能的一扇窗口。强大的枢纽功能,让广州供销社系统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消费“下行”的引擎,充分调动起超大城市的生产资源与渠道资源。市民身边的“超级连锁店”,实现了农产品的高效流转。

今年夏天,一场超过250万人次的网友“围观”的荔枝带货直播,让广州供销社系统“火出圈”。

“桂味荔枝的特点就是核小,肉质爽脆清甜,吃了香在口甜在心,各位朋友们赶紧下单,和我们一起共享美味珍果!”直播中,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吴尚伟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为从化荔枝“代言”。

利用电商渠道推广广州农产品,是广州供销社在加强流通渠道建设、推进产销对接方面探索的路径。

光是“卖货”还不够。广州供销社近年来紧扣农村发展需求,在打通城乡间的人才、服务、金融等要素的流动渠道上,深挖为农服务的更多可能性。

今年,广州市供销社联合广发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推出“穗供易贷”“农服易贷”等金融产品,为涉农企业、农民提供普惠型贷款3200多万元,有效纾解了企业和种植大户经济压力。

“十四五”时期,广州供销社还要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加快形成以流通为主导、生产为基础、金融为支撑的综合协同服务新机制,采取“供销社+金融机构+企业+合作社+农户”结对等多种组合形式,共建为农服务绿色融资通道。

小鲜驿站(流花路店)。

小鲜驿站(流花路店)。

广阔市场,大有可为

时代在发展,供销社也随着时代变化悄然改变。

过去数十年,供销社一直通过改革创新寻找发展新动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提出,“供销合作社要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逐步办成规范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

近几年,供销合作社一词也连续多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例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方面,提出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政策“东风”下,供销社在农村市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其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组织体系比较完整,经营网络比较健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市场追求效率,长期以来更青睐城市市场,而供销社肩负着加强农业、服务农民的责任,体现出惠民的特色。当下,全社会开始重现发现乡村的价值,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纷纷入局,而供销社长期的耕耘显然抢占了先发优势。

小鲜驿站(流花路店)。

小鲜驿站(流花路店)。

“在广州这座超大城市,供销社还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在王雄志看来,除了做好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流通外,广州还能挖掘供销社在农业服务上的独特作用,依托商贸流通中产生的信息优势,提供金融支持、生产决策、新产品研发和市场预测等服务。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供销社可提供整个农业链条中的融资服务和投资服务,诸如为大型农机的租赁、购买提供贷款,在扩大农业生产时为农民提供信用支持,为农业资金打造适配的保险和投资产品等,农民对供销社有着长期培养出的信任感,便于新服务的推广和落地。

在广州,新的平台也在搭建。今年年初,广州市助农服务综合平台项目一期封顶、二期启动。该项目是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的重要路径,其将打造以总部经济、孵化器、中央厨房、冷链仓储配送、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为主的一站式现代农业综合性平台。

新的服务也在出现。如今,广州供销社还在再生资源领域崭露头角,其与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上线了“穗回收”服务。今年1-9月,广州供销社系统统计到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258.9万吨。

新的品牌正在形成。在2022世界食品广州展上,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组织18个企业参展,老字号“生茂泰”带来了全新产品、讲述品牌故事,新品牌“小鲜驿站”正不断深入城市社区,成为供销社的新势力。

面对城乡广阔市场,供销社大有可为,新的故事正在书写。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黄舒旻 傅鹏

【图片】黄舒旻

编辑 尤丹娜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