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房颤消融新技术!广东医生与患者边手术边聊天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日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的带领下,心律失常团队为长期忍受房颤折磨的患者陈叔完成了全球首例阵发性房颤纳秒脉冲电场消融(nsPFA)手术。治疗过程中,陈叔全程清醒,可与医生正常沟通。

手术团队

脉冲场消融比射频、冷冻更安全高效

根据最新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标准化房颤患病率约为1.6%,估算患病人数达1000余万。早期干预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对患者更加有益;已有大量证据显示,在维持窦律、改善预后方面,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优于药物治疗。

什么是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简单而言,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就是用一些破坏性的手段损伤肺静脉的特定肌肉,使肺静脉中的电位无法传出,最终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

过去,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通常采用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两种方式,但它们对消融区域组织的破坏缺乏选择性,甚至可能对邻近的食管、冠状动脉和膈神经等造成损伤。近年来,选择损伤部位更精准、放点时间更短的脉冲场消融(PFA)技术受到关注,成为第三种房颤消融治疗新方法。

王景峰介绍,PFA技术将短时程、高电压的电脉冲作用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导致跨膜电位形成,出现不稳定的电势,使细胞膜形成不可逆电穿孔(IRE),产生纳米级的孔隙,从而造成细胞膜渗透率的变化,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律失常专科主任、教授谢双伦进一步指出,PFA技术具有组织选择性,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和食管,且采用非热能消融方式,减少高温或冷冻带来的其他组织损伤,不会引起肺静脉狭窄;其放电时间短,可以大幅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然而,现有PFA技术仍存在术中肌肉收缩严重、麻醉要求高、假性隔离等问题,导致大部分临床研究均在全麻下开展手术,对患者舒适度和手术安全性都极为不利。为更好地服务患者,作为第三代PFA技术的nsPFA应运而生,有望解决现存的问题。

谢双伦介绍,nsPFA技术通过纳秒级高压脉冲放电,保证更好的量效关系、更优越的组织选择性和更彻底的非热不可逆电穿孔效应,特别是纳秒脉冲具有更低的肌肉刺激性,通过脉冲波形的优化组合,实现局麻镇静下的PFA房颤消融手术。nsPFA也为PFA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手术放电时间不到100秒

64岁的陈叔长期忍受房颤的折磨,已出现发作性心悸和胸闷3年多,每次发作时间持续1分钟左右,2个月前症状再发,经检查确诊为阵发性房颤。为治疗房颤,陈叔找到了谢双伦。

基于前期PFA准备和临床研究,该院心律失常团队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全球首例房颤nsPFA手术。

这是一台在局部麻醉镇静下开展的消融手术,陈叔在手术中全程清醒,可与医生实时对话和交流。整台手术下来,总脉冲放电时间不到100秒,与阵发性房颤常规射频总消融时间约30分钟相比大大缩短。

在电生理三维标测系统支持下,nsPFA导管可实现三维定位和标测,减少医患X线的暴露。消融后的标测电位显示,肺静脉实现了100%的完全隔离。

通过纳秒脉冲的高效率和低刺激性,nsPFA很好地解决了现有PFA技术对麻醉要求高、患者疼痛等问题,陈叔表示,术中疼痛时间很短,程度也轻,除此之外没有感觉明显不适。

谢双伦提到,此次nsPFA的全球首例房颤临床应用,象征着该院在PFA导管消融技术领域迈向世界领先。他同时提醒广大患者,房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达到预防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目的,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记者】钟哲 实习生 汤品洁

【通讯员】黄睿 沈丽娜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