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11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指出,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
坚决清理“层层加码”行为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开通了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二级巡视员妥佳介绍,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来自于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二是随意将限制出行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三是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群范围。
此外,国家卫健委也发现除了违反“九不准”规定之外,一些地方处置疫情还存在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新的表现形式。
“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严重违背了科学精准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妥佳指出,为督促各地疫情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要充分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专班工作的作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转办、核实群众举报投诉,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式的管理模式,督促指导地方及时解决群众的投诉问题。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对发现地方违反“九不准”等疫情防控要求的坚决督促整改到位,确保有关“层层加码”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地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曝光。此外,指导涉疫地区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加大对日常生活和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切实保证老弱病残幼孕等群体的就医需求,细致耐心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防止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问题的出现。
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近期,一些地方调整了防控措施,比如,有的地方铁路段已经不再查验旅客的核酸证明,还有的省只要绿码就可以全省通行……这些变化是否意味着我国的防控政策近期要有所调整?
对此,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解释称,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根据病毒变异特点和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动态优化调整防控策略措施,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实践证明,我国关于疫情防控策略和一系列战略举措是完全正确的,也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当前,国际疫情迎来新的冬季疫情流行季,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弹趋势明显,叠加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疫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胡翔表示,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在总结各地疫情防控实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根据病毒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精准防控校园疫情
当前国内疫情多点频发,有的学生在网络上反映学校因为疫情“封校”,高等学校如何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最大限度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成了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问题。
“今年秋季学期以来,教育系统因时因势动态调整优化高校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目前,高校疫情总体平稳可控,校园环境总体安全有序。”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介绍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视频调度会议,明确当前科学精准防控校园疫情的总体要求:既要防止防控不力、放松懈怠,导致校园疫情输入;更要防止防疫过度、“层层加码”,影响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刘培俊重点从五个方面介绍了调整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相关工作。
第一,科学实施常态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严防疫情输入校园,严防校园疫情扩散,切实维护师生健康安全,不断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人性化水平,校园管理既不能“一封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
第二,动态调整教育教学。精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动态合理做好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动态有序转换。
第三,不断优化校园服务。统筹落实疫情防控和校园服务保障,切实保证校园生活物资、防疫物资和教学物资的供应,全面优化教学、科研、锻炼、住宿、就医、快递等各项校园管理服务。
第四,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畅通师生诉求反映通道,健全问题解决反馈机制。
第五,系统提升应急能力。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四早”要求,学校不断完善校园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和强化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提高学校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