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赵刚:发挥企业创新优势,催动新产品从“场景”到市场|“FIT粤”科创·高端访谈

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

【编者按】

省科学技术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发起“‘FIT粤’科创先锋榜”评选,集合各方资源促进我省科技创新战略落地见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聚焦广东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高端访谈报道,敬请垂注。

南方日报2022年11月7日A03版。

南方日报2022年11月7日A03版。

日前,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再次引发对广东创新环境的关注。

近年来,广东的创新软硬环境持续提升,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占GDP比重3.1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

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赵刚认为,广东创新发展的突出表现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二是在对外开放上走在全国前面,三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应探索更灵活创新机制

南方日报、南方+: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你如何评价广东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成效?

赵刚:近年来,广东不仅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还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这些具有很强创新力、竞争力的国际性企业。

我认为,在这过程中,广东有三条重要经验。其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激发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在充分市场竞争下,从贸易型、加工型企业跃升为创新型企业;其二,广东在对外开放上走在全国前面,吸引全国全球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平台聚集发展;其三,广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使得研究成果可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也要认识到,广东科技创新仍有不少短板,这主要体现在,“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创人才仍不够丰富;在建设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上还有不足。

南方日报、南方+在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过程中,广东可在哪些方面率先探索?

赵刚:广东经济实力强、市场化水平高、民营经济活力足、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强,有条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率先突破。

先进技术受制于人,往往缘于基础科学、基础工艺、基础材料比较薄弱。广东应发挥既有经济优势,大力吸引和培育这些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特别是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组成创新联合体,并在合作机制上率先探索。

比如,人员编制上要足够灵活,在激励机制上更多向重点研究领域倾斜,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充足经费保障。有了更多的创新平台,匹配相应的机制创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广东就一定能加快补齐在原始创新上的短板。

基础研发为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

南方日报、南方+在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赵刚:正如熊彼特所说,创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只有当一项发现或发明从实验室走进生产、走到消费者手中,才走完了整个创新链。

未来,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应在基础研究上发挥更大作用。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基础研究不仅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事,也是企业的事。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来自于企业。

让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比如难以看到短期经济效益等。因此,政府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从所处行业领域的基础性、瓶颈性问题着手,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在提供收入保障的同时激发企业科研人员探索前沿科技的兴趣。

南方日报、南方+企业创新离不开充足、高效的科创资金投入。你此前表示,在发达国家,企业的投入研发占销售收入的3%到5%,但中国企业平均仅能达到0.8%。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赵刚: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总体偏弱,往往更注重生产而不重视研发,企业利润往往更多用于简单的扩大再生产或者投入资本市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对薄弱。

从政策激励看,我国过去存在短板。比如,很长时间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健全,打击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取得长足进步,接下来应采取更有力措施保障企业的创新收益,并鼓励将其继续投入研发,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过去我们对企业创新的规律缺乏清醒认识,比如在政府采购或者重大工程招投标中,主要看技术水平和投标价格,国外企业由于多年技术和市场积累,优势显著,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企业则难以中标。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强调让具有自主技术的产品有用武之地,再通过市场竞争迭代升级。为此,我国出台了“首台(套)”政策,这可以为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技术装备提供应用场景,对企业创新是巨大的激励。

此外,还可以在税收减免上加大扶持力度,用足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还要加大对人才引进的补贴力度。

让资本市场养成“创新偏好”

南方日报、南方+金融活水对科技创新的助力同样重要。但我国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仍有待完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金融的潜力挖掘仍有不足。你怎么看?

赵刚:欧美发达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利用风险投资推动创新。创新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成功,可能获得十倍、百倍的回报。因此,风投资金愿意承受部分创新失败带来的短期损失。

回到国内,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仍普遍存在,很多创新型企业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固定资产,通过一般渠道很难获得融资支持。基金公司往往在企业发展相对成熟,特别是准备上市时才主动上门,但在企业创业初期急需资金支持时,往往不敢或不愿投资。

南方日报、南方+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赵刚:我们要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比如设立种子基金,另一方面要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这些方面,广东已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前几年,在广东成立的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首创推出了评价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目前又在着手建设科创金融“四流合一”的综合评价体系,就是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有益探索。

广东正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研发的技术和机制创新上进行更多探索,如对金融机构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作出更加精准的约束性规定,建立健全创新投资风险的免责机制,养成更具进取精神的创新偏好。我热切期望广东在这些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并将有益经验向全国推广。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推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打造“2022榜样的力量——‘FIT粤’科创先锋榜”评选活动现已启动!助力广东持续推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建设落地见效,榜样的力量在路上。

【记者】王彪

编辑 童慧 甘韵矶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