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基层文化艺术水平,宣传四会文化正能量,由四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会市黄田镇人民政府主办、四会市文化馆、黄田镇文广旅体服务中心协办的2022年四会市“文明大舞台”系列文化活动之培训学习——四会民歌讲座在四会市文化馆黄田镇分馆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重明老师展开现场教学。
四会民歌近千年 唱出劳动喜与乐
据四会史料记载,四会民歌在南宋时期已盛行,主要靠民间口头流传,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四会是肇庆地区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客家人数约占四会人口的一半,主要生活在四会市的迳口和江谷等乡镇。客家人生活在贫瘠的山区,劳动之余喜欢对歌,以自娱自乐、解除疲劳,久而久之形成了四会客家山歌,成为四会民歌中的一支。
1941年9月出生于四会市迳口镇元龙岭村的客家人李重明,受到家风民俗的熏陶感染,从小热爱四会民歌。1996年退休后,李重明投入到四会民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中,用6年时间走访乡村老人,收集到上百首经典民歌并逐字逐句抄成册子。其根据四会民歌创作的歌曲,多次夺得大奖,并屡次登上央视舞台。
口传心授代代传 唱出浓郁地方味
李重明老师现场分享到,四会民歌主要以口传心授,上辈传下辈的方式,在民间广泛传唱和传承。四会民歌题材广泛,主要有时令歌、生活歌、情歌等,这些歌曲来自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因为歌词中有情节、有故事,所以唱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而在四会民歌中,传唱地域最广、传唱者最多的是客家山歌。这是因为当时的客家人迁徙到四会以后,他们的客家话受到四会白话的影响,因此唱出来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梅州、惠州,以及江西和广西等地的客家山歌有着明显的区别。
李重明老师提到,独具浓郁文化特色的“四会民歌”,在时代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创新求变,包括传播方式、渠道,表达内容、形式等等。越来越多的传承者、学习者、创作者紧密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元素,在多元开放的平台上展现四会民歌“变与不变”的文化魅力。
非遗丰富群众生活 赋能黄田乡村振兴
通过本次活动,黄田镇村(社区)文化工作者对四会民歌非遗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四会民歌非遗传承的历程和重要性。非遗和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渊源,许多非遗项目原本就产生来自于乡村的生产和生活,其根就在乡村,生命力也在乡村。
黄田镇党委委员兼宣传委员邓玉萍表示,非遗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遗对乡村振兴单向的助力,而是非遗和乡村振兴相互赋能,相互助力,良性互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会民歌以其乡音乡情和风土民俗呈现、连接着本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传承与发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追求。未来,黄田镇将继续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鼓励大家共同用实际行动感受与保护“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 四会发布编辑部
供稿丨四会市黄田镇人民政府
编辑 | 陈梦瑶
责编丨陈绍升
主编丨黄乃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