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龙川县佗城,原称龙川城,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之一,素有“秦朝古邑、汉唐名城”美称,至今有2236年历史。1991年,佗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与“南越国遗迹”捆绑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审项目。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2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认定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近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深入挖掘佗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制定古镇升级改造方案,充分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景区配套功能,将古街、古巷、古村等文化自然景观串珠成链,丰富旅游业态,着力打造“古色”人文旅游品牌。“网红打卡地”。今年以来,当地政府通过乡镇环境综合整治、争创国家4A级景区、活化利用“古文化”等举措,让千年古城重焕生机活力,成为“网红打卡地”。
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走进佗城景区,干净宽阔的青砖路面、古朴的城墙一一展现,行走其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古城重新焕发的生机活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佗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是秦朝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的结合地,也是千百年来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拥有丰富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宗祠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堪称“岭南客家之源,中华姓氏之最,赵佗兴王之地,科举文化之窗”。
佗城至今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跑马射箭练兵场,汉代砖瓦窑,唐代正相塔,宋代西门古码头、苏堤,南汉至元代的循州治所遗址,明清时期城隍庙、越王庙、学宫、考棚、古城墙、新塔、东河堤等120多处文物古迹。其中考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科举考试场所。
千年古城重焕生机
佗城的古城门、古城墙、古村落风貌犹存。佗城内,县衙署遗址和赵佗故居等遗址,印证着龙川的历史。盘雁古道、青化古马道、五合径等驿站遗址印证着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的独特地理位置。佗城镇数量众多的碉楼、古民居、古塔以及纵横交错的石阶路留存至今。
佗城被誉为“中华古祠堂博物馆”。据文献记载,佗城有客家古祠堂89间(现存48间)。佗城姓氏文化特别,仅4万多人的佗城镇,就有179个姓,其中2300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9个姓。这个调查结果使佗城镇这一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了申报“中华姓氏第一村”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依据。
佗城镇百岁街—中山街是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最引人注目的是宗族祠堂,每走几步,便可见一祠堂,不少祠堂还挂着花灯,从外观来看,这些祠堂保存得很完整。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龙川学宫始建于唐朝,历代多有修葺,是岭南地区创建时间最早、保存原有建筑最多的学宫之一。
近年来,龙川先后修缮了越王井、城隍庙、龙川考棚、学宫、南越王庙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对历史城墙、古街道、店铺、姓氏祠堂、宗庙楼宇、客家民居、学堂等历史文化遗迹和标志性古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修缮后的佗城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争创国家4A级景区
今年以来,佗城景区以争创“4A”为契机,以圩镇村升级改造工程示范区项目建设为抓手,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从软、硬件两方面对景区进行建设与完善,努力让文旅成为美丽乡村的支撑,也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群众。不仅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等进行升级改造,还新建了南门码头、异地新建了游客中心、改扩建了旅游厕所,开发了“探秘科举考试之研学游”项目,将古文化进行活化利用。
走进南门码头,映入眼帘的是干净宽阔的沥青道路、整齐的路灯、古朴的城墙,不少游客、市民三五成群在新建成的小广场参观游玩、拍照留念,昔日的古码头重新焕发生机。
苏堤作为佗城古城保存较完好的景点,也是佗城镇升级改造工程之—。今年1月,龙川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对苏堤进行“微改造”,包括建设文化墙、古亭、护堤修缮,绿化、亮化等。经过景观改造提升,苏堤旧貌换新颜,古驿道焕然一新,沉寂多时的苏堤以崭新的姿态吸引着大家的关注。
当前,佗城镇正着力打造“古色”人文旅游品牌,通过乡镇环境综合整治、争创景区、活化利用“古文化”等举措,让佗城古韵焕新风,打造“网红打卡地”。今年8月,佗城景区接受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估专家组的验收。“现在佗城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4A景区,未来我们还会把佗城打造成国家级的研学基地。”佗城镇委书记吴雄章说。
【策划/统筹】蒋才虎 曾祥太
【记者】黄敏立
【通讯员】刘睿 孙纪兰
【摄影】黄赞福 冯晓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