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座“塔上塔”,建成至今已有284年历史,造型独特、用材巧妙;它被当时的乡贤文人墨客评为“鸥汀八景”;在当代,它还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走当年韩江下游四大名寨之一的“鸥汀背寨”时,不妨走近这座名为“腾辉塔”的宝塔,从中感受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古建筑艺术。
鸥汀背寨自形成城寨至今已达600多年,文人荟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名胜古迹、文化景观众多。乡贤文人墨客从十八景点中评选出“鸥汀八景”。
“腾辉倒影”便是“鸥汀八景”之一。腾辉塔位于今鸥上社区塔围内二橫巷,俗称“鸥汀塔”。因鸥汀隶当时属蓬洲都管辖,所以《潮州府志》称该塔为“ 蓬洲塔”。
其时,古塔的南侧有小溪流,东北侧有一个大池塘,池堤垂柳摇曳,每当微风吹来,池面水波荡漾,塔影倒映在池塘中美丽如画,成为鸥汀一景,景名为“腾辉倒影”。
然而实际上,腾辉古塔是一座“风水塔”。传称古时候鸥汀多风灾、水灾和地震,是因为这里地气不藏,乡民实为无奈。
腾辉塔倡建者辛昌五是鸥汀辛氏族人,雍正年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乾隆初年,辛昌五赴福州主持乡试,后途经鸥汀省亲访友。辛翰林得知乡亲的苦楚,又发现鸥汀辛氏大宗祠前无峰峦、后无山脉,便建议建造这座风水塔,以壮旺地气、拔擢人才。
辛昌五为官期间,先后两次返回鸥汀故乡祭祖,并以不同方式关心教育众宗亲。第一次是在雍正六年(1729),他考中进士后来扫墓,于其父辛起占遗像前挥毫题下:“宽以宏其量,恭以怡其神,让三分几多幽雅,退一步省却争因。”“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这些词句甚为感人,对后代子孙有很好的启迪作用。第二次返乡是在乾隆二年(1737),倡建腾辉塔并于越载落成,其目的是促进后代勤学诗书,茁壮成长,寄望甚切。辛昌五对后代的关爱遗训,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据乡中老人介绍,建腾辉塔在当时有两个作用。
一是因为原本腾辉塔塔前有一个池,塔后是一条河,建塔不仅能够“增形胜”,还可以“兴文风”——当地人认为,腾辉塔犹如一支大笔在鸥汀这片土地上“书写”,而前面的水池如同砚台,河流则似墨水,就像“文房四宝”一般;
二是航标。当时的鸥汀是位于海边的一片平原,没有高点。建起这座将近16米高的塔,便成为一处标志,让水上航行的人知道鸥汀到了。
在潮汕地区,藏身乡村的塔非常少见,腾辉塔是其中之一。
腾辉塔以其形式结构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1988年被列为汕头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腾辉塔有两处独特的地方。常见的塔一般为砖塔或者木塔,而腾辉塔采用了贝灰混合材料夯筑的潮汕传统建筑方式建造而成。
不费一砖一木让塔身更加坚固,这种建筑手法多用于潮汕传统民居的筑墙,但是用于塔的建设便是较为罕见。
另一独特之处,便是其“塔上加塔”的结构。位于塔最高处的塔刹,是塔的收顶部分,一般佛教塔才有这样的装饰,但是将塔刹也建为塔身的“缩小版”,形成“塔上加塔”的样式,这较为少见了。
鸥汀八景,腾辉倒影,无疑是当地独特丰富的名胜古迹、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
穿行于此,感受一砖一瓦一桥一塔尘封的历史文化故事,引发人们对潮汕历史文化的思古幽情。
来源:名家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