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不是故意的

东城政法
+订阅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波动,8岁的小A只能在家上网课,他的一举一动尽收妈妈眼底:

听着课总是动来动去坐不住,仿佛椅子上有钉子一般;

一边听课一边啃指甲、抠橡皮,手里总得拿点儿东西;

时不时钻到桌子底下,一节课只有五分钟认真听讲;

晚上写作业,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吃东西,好不容易坐下来了,摸摸这、看看那,直到11点,书翻开的还是那一页,本子上的字还是那一行;

整理好的房间一天下来乱七八糟;

一忍再忍的妈妈终于爆发了,疲惫的一天又在谩骂声中结束,不明所以的小A也变得异常失落......

一天,感到耗竭的妈妈忽然想到:小A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小A到医院就诊,小A被诊断为多动症。通过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妈妈终于明白了:小A的表现不是故意而为的,而是因为疾病。

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其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给患者学习、生活及生命周期带来诸多损害。

像小A的家庭一样,生活中常见类似的情况。遇到调皮多动、做作业拖拉的孩子,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内心振振有词:熊孩子不收拾不行!因此,很多可能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承受了家长的很多误解,挨了不少骂,甚至接受了各种以爱为名的惩罚。但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却丝毫没有改善,甚至问题行为加剧、家庭冲突增多。

对于多动症患儿的家庭而言,在药物治疗之外,理解ADHD、学习行为干预的一些原则和技巧,并将它们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同样重要,而且对患儿的行为问题非常有帮助。想要与多动症孩子从“相爱相杀”到“相濡以沫/母慈子孝”,就需要赶快了解和学习起来。

理解ADHD

不是孩子故意不学好,而是大脑内的神经生物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控制不了。

多动症就好像一个看不见的毛手毛脚的小怪兽,它总时不时出来“作祟”,孩子本身是受害者。孩子学习时,它悄然出现,打乱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玩耍时,它探头探脑,惹得孩子停不下来……(ADHD的具体症状表现可参见《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八集:多动症》《专家漫话——多动症》《拿什么让你安静,我的孩子---关于多动症》)

行为干预中需要知晓的一般原则

1.奖赏较惩罚更容易使行为发生改变。奖赏可能使儿童产生期望的行为,例如:儿童因专心听讲而获得老师的表扬后,专心听讲的行为出现的越来越多;而惩罚则可能使儿童产生不期望的行为,例如:儿童经常因做作业拖拉而被家长骂,之后对做作业抵触,有时干脆不写作业。

2.对问题行为,应答必须自始至终保持一致。不一致的应答方式可能强化问题行为,不利于行为的改变。例如:儿童出现冲动打人行为,家长立刻终止其玩游戏,并按照既定的原则,将其隔离在房间半小时,如果未到时间即解除隔离,或其他家长不忍心,而打破规则,那么儿童很可能还会出现冲动打人的行为。

行为干预的具体方法、技巧

(仍以小A家庭的情况举例)

1.列出清晰具体的儿童行为清单,包括希望改善的不良行为和希望建立的良好行为。

2.正性强化法

当出现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立即强化。

社会性强化:赞扬或鼓励。

:放学路上,妈妈摸着小A的头说“老师今天夸你上课有一半的时间能够专心听讲,好棒!妈妈觉得你进步很大,而且老师说你反应特别快,看来确实是很认真的在听老师讲课,你真是棒极啦,你知道答案要是能第一个举手示意老师那就更好啦!”

活动性强化:奖励儿童所喜爱的游戏或活动。

:面对厚厚的暑假作业,小A一直没有动笔,于是妈妈帮助小A制定了计划和目标,第一天先写一页,先易后难,逐渐增加页数,每当完成当天的任务,妈妈就立即奖励小A玩游戏半小时。周末爸爸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着小A一起下围棋,小A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围棋的对弈中来,专注手中的棋子。

3.暂时隔离法

当出现某种问题行为时,及时将儿童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安全的地方。目的是利用隔离时间让儿童安静下来,明白隔离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行为所致,而问题行为需要改变。(隔离时间根据儿童年龄需有不同设置)

:吃完饭后,小A和妹妹一起在客厅看电视,在厨房洗碗的妈妈听见争吵声“不行,给我,我不看这个”,立即出来看发生了什么。这时小A抢过妹妹手中的遥控器,打了妹妹一巴掌,将妹妹狠狠地推倒撞在地上,导致妹妹哇哇大哭。妈妈见状,将小A带回卧室隔离起来,告诉他因为他冲动打人的行为,需要在里面安静30分钟。

4.消退法

对问题行为不予理睬,停止对某不良行为的强化。

:下班回家后,妈妈发现小A正打游戏,而放在一旁的作业本干干净净,今天的学习任务还未启动。这时妈妈提醒他关上电脑去写作业,小A说道“好,知道了”,五分钟过去了,他依然无动于衷,玩的兴高采烈。妈妈走到小A身边再次要求其去写作业,这时小A开始哭闹,跺脚,将手中的鼠标摔在地上,将作业本撕坏。妈妈没有理会小A的哭闹,仍坚定地关上电脑,帮其捡起作业本,坐在小A身旁等待他一起完成今天的任务。

对于多动症的孩子,一味打骂和责罚不是好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家人的理解和陪伴才是治愈多动症儿童的良药。当发现孩子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时,家长不妨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放下手机,给孩子多一些宽容、支持和温情的陪伴。家长专注地陪着孩子,孩子的专注力也能够得到提升。生活中,家长再结合运用行为干预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和孩子一起打败多动小怪兽!

参考书籍

1.Edward M.Hallowell John J.Ratey著,丁凡译《分心不是我的错》,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2. 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 郑毅,刘靖等,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指南(第二版)北京: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来源:精神卫生686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