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南方杂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直到最近40多年,我们才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发展终于驶入了快车道,并已经看到了现代化强国的曙光。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如何维护和延续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长远大计

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

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

文丨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研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咨询专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只是在近代工业文明中落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上就是运用我们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和后发优势,在较短时间内补上工业化、城市化这一课,并在新的工业革命中由跟随转变为同步和引领,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的73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快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继续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观众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参观拍摄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

观众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参观拍摄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近代以来,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我们终于可以触摸到现代化之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到8.1万元,伟大成就令人备受鼓舞。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14亿人口是现有发达国家总计约8亿人口的1.75倍。中国若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必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影响到世界的方方面面,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产生巨大的感召力,给正在为现代化而奋斗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以巨大鼓舞,意味着旧的“规则秩序”行将崩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共识。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分配方式采取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在总体上属于共有共享的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财富的分配更加均衡,人民将能普遍过上体面的富裕生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大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力度,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在政治领域,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法治体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制保障更加有力。在文化领域,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一大批高污染企业有序退出,中国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人民群众对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强加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苦难。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和平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庞大的历史性社会工程,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过去能够成功和未来继续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党是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保护等各项事业的核心,是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决策中心。每隔五年,党都要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有关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明确新的目标、战略和政策,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形成集中的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经过40多年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初步定型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基本经济制度是经过70多年的实践检验,特别是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又吸纳了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灵活机制。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可以发挥国有资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支撑和稳定作用,又能发挥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流动性、适应性、灵活性、创造力强的特点,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网络经济等新兴产业,民营经济的创造力、爆发力、影响力得到充分体现。

在分配制度方面,从过去的平均主义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可使各类生产要素物尽所用,财尽其力,特别是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远大抱负得以充分施展。财富创造能力的汇集和涌流,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在经济体制方面,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改变为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政府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上。国家计划转变职能,形成包括中长期规划、年度宏观调控目标和专项计划在内的计划体系。中长期规划主要制订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发展重点。年度调控目标主要包括增长速度、物价、就业、财政收支、货币发行、投资总额、居民消费、国际收支等指标,成为宏观调控的依据。专项计划主要是针对需要解决某些重大问题制订的计划。计划职能的转变,使之与市场调节组成完美的组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宏观调控既借鉴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熨平周期波动的有效手段。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机制。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机制,概括起来,动力来自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贯彻落实,来自民营企业的风起云涌,来自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塑,来自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来自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限以及地方政府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9月30日,问天实验舱实现首次在轨转位。

9月30日,问天实验舱实现首次在轨转位。

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直到最近40多年,我们才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发展终于驶入了快车道,并已经看到了现代化强国的曙光。在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一些外部势力对中国进行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其真实目的是要中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剥夺14亿中国人的发展权,以此维护其垄断利益。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如何维护和延续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长远大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对卡脖子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补上产业链短板。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技术攻关组织实行责权利结合的管理体制,鼓励产学研用结合,明确领军者责任。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在产业技术上国际领先企业和产业链头部企业。要善于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实施开放式创新。鼓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和贷款担保公司,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科技公司发展。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和县城建设、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需求,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新动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应尽快落细落实。要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鼓励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使更多农村人口能够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成果。

三是着力扩大内需,采取多种政策鼓励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贯彻“房住不炒”原则,推动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增加城市为进城落户农民工提供的保障房供给。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充电桩建设等。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包括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管廊,老旧楼房装电梯,住房适老性改造,疏散城市中心区功能,增加绿地、公园面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广照护保险制度,建立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照护体系。改变医院护工制度为照护师制度,并纳入护士管理体系。

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扩大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本文责编刘艳辉

【频道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22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莫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