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一种鱼像三文鱼一样如此风靡全球,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都可以抓住食客的味蕾。三文鱼一般指大西洋鲑,但很多形似大西洋鲑的帝王鲑、银鲑、粉鲑、虹鳟等也被称为三文鱼。挪威海岸线全长10.1万公里,海域冰冷纯净,是三文鱼生长的天然渔场。近几十年来,挪威通过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建立现代化繁育体系、制定相关法规制度等,目前已跃居成为全球三文鱼第一大主产国。
戏称“新石油行业”的产业
挪威大西洋鲑产业链覆盖远洋捕捞、营养与饲料、苗种繁育、成鱼养殖、海上服务、营销、物流、屠宰加工、增值产品等,盈利能力远高于其他国家。挪威海产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挪威养殖大西洋鲑出口量110万吨,出口额82.3亿美元(按1美元0.886欧元折算)。而作为挪威支柱产业的石油和天然气2017年的出口额为512亿美元。巨大的产值和快速的增长态势使得大西洋鲑养殖被人戏称为“新石油行业”。
挪威国内目前有超过120家水产养殖企业,年产大西洋鲑近13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SalMar、Cermaq、Marine Harvest、Leroy等十大上市集团企业完成的。2021年,挪威三文鱼供应量创下新高,捕捞和生产量首次超过500万吨,较2020年同比增长了13%,这一数字包括养殖三文鱼和野生三文鱼。
据挪威工业联盟预测,随着海虱治理、大西洋鲑防逃逸、鱼类排泄物循环利用等新技术的研发和革新,2030年挪威大西洋鲑产值将会达到205亿欧元,2050年将会进一步达到308亿欧元。
目前,挪威等北欧国家仍生活着世界上最活跃的野生三文鱼种群。挪威三文鱼养殖场的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和本地种群保护的需要,将渔场数量限制为每28953公里海岸线不超过750个,在每个养殖周期之间,渔场进入休息期,让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在此期间,挪威政府对海底环境状态进行密切监测。
陆海接力工业化生产的代表
在挪威三文鱼产业链中,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是最关键的环节。从亲本产卵到规格苗种培育阶段主要采用循环水方式在陆基工厂化养殖车间内完成,然后转运至海上养殖场利用深水网箱进行养成。
在挪威知名鱼卵供应商AquaGen的培育中心,这里饲养了600个家族的大西洋鲑亲本,同时保障产出的每一批鱼卵都有完整的生产档案记录。在苗种培育阶段,则完全通过现代化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利用成套装备技术实现苗种培育环境的全人工控制,保证苗种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目前,挪威政府积极鼓励各大企业开展离岸深远海养殖设施与技术方面的研发和探索。Salmar集团从2012年开始离岸养殖设施Ocean Farm1的可行性研究和研发工作,并于2018年投入试运行。该设施整体为一座钢制框架结构的半潜式平台,能够抵御12级台风,可养殖150万尾大西洋鲑。
13个养殖产区保障持续发展
挪威大西洋鲑养殖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养殖生产几乎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直到1973年挪威政府开始实施许可证制度。由于当时整个产业相对较为弱小,养殖企业不需要为许可证支付费用,但是每家企业仅允许拥有1张许可证。
进入80年代,随着产业快速发展,病害、价格和国际竞争等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导致挪威整个国家销售体制的崩溃,银行倒闭,同时过低的价格也引致美国和欧盟的倾销指控。90年代开始,挪威政府为了应对倾销指控,开始实施饲料配额制度来限制大西洋鲑产量,并取消了每家企业1张许可证的限制。2004年开始,最大许可生物量制度替代了饲料配额制度,每张许可证允许生产的大西洋鲑总量为780吨。目前,挪威政府颁发的大西洋鲑许可证共有4种,分别用于育苗、养殖、亲本和技术研发。
近年来,随着海虱寄生虫问题的爆发,挪威政府2017年出台新规则,挪威沿海被划分为13个大西洋鲑主产区,并分别用绿色、黄色、红色来分别代表该区域的海虱状况,以此来进一步控制水产养殖业发展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譬如,绿色区域表明大西洋鲑逃逸和海虱风险较低,产量可在最大许可生物量的基础上增加6%。
【记者】杨志建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