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过万的陪诊师正走红,职业陪诊真能缓解就诊焦虑?

南周知道
+订阅

今日话题

字数:2087阅读时间:4min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已超过500家,包括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在郑州、长沙、成都等省会城市,陪诊师都正在蓬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陪诊这一工作虽准入门槛较低,却存在一定风险。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陪诊师走红背后的深意。

(IC photo / 图)

近期,陪诊师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资料显示,随着空巢老人和单身青年越来越多,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在郑州、长沙、成都等省会城市,陪诊师都正在蓬勃发展。同时,这一职业由于时间灵活、月入较高等特点,也引发很多网友讨论。

陪诊师的诞生和职责

其实,陪诊师并不是今天才诞生的职业。早在十几年前,不少医院为了改善病患的就医体验,就曾在医院内设立过类似“陪诊员”的岗位。到了2015年左右,随着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兴起,除了推出线上挂号、医生问诊等服务,一些平台也推出了陪诊服务。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84.7亿,居民平均就诊6.0次。如今,由于就医需求多、频次较高等特点继续保持,陪诊服务也获得茁壮成长的良土沃壤。来自2021年电商平台的搜索数据表明,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已超过500家。

目前,不仅很多城市可以进行国内各大医院的陪诊,一些公司还设置了境外陪诊,为有出境求医的病患提供服务。

并且,随着互联网基建的广泛应用,APP、小程序、公众号已成为陪诊服务的主要通道,在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搜索陪诊,就可通过预约的方式,获取相应的陪诊服务。

那么,陪诊师都做些什么?从工作内容看,目前主要包括,“在医院帮人挂号、代取药品和报告、陪伴看病问诊、陪伴做检查、结算收费”等,基本涉及一个患者去医院看病的整个过程。

所花的时间,既有两三个小时的单程陪诊,也有一些长期病患在院的全天陪诊。总体来说,陪诊师要承担的是一个类似“亲属或好友陪看病”的角色,不仅在时间上要从“进医院到出医院”,在功能上也要做各种执行。

从陪诊的收费看,既有按小时计价,也有按半天或一天来核算。具体价格上,有每小时几十元或百元左右的陪诊师,也有半天收费在200元左右,全天8个小时收费大约300元的服务。有一些价格较高的,则从两百多去到上千元不等。

不同的价格,对应着不同的区域即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或不同病患的消费能力。而作为“贩卖时间的人”,由于每次陪诊需要付出的体力、精力、难度的不同,陪诊师也会从具体工作量的角度衡量并与客户磋商相应的价格。

那么,都是些怎样的群体在做陪诊师?从公开报道的抽样看,从业者既有从之前美容业转型的90后,也有这两年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还有的则是四十多岁从曾经的行政岗、销售岗转型出来兼职做陪诊的人员,以女性居多。当前,既有几人规模的小创业团体在揽单,也有一些健康科技公司在做平台型创业。

从服务的客群来看,购买陪诊的主力虽以年轻人为主,但陪诊服务的受众覆盖了老人、儿童、孕妇、独居青年、异地就医患者等多类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在选择陪诊师的倾向性上,也更喜欢女性。

(IC photo / 图)

陪诊真能缓解就医焦虑?

讲真,陪诊能解决就医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吗?众所周知,当前公用医疗的资源还是比较紧张的,在挂号、问诊和取药等环节,几乎都是需要等候、排队的。

因此,陪诊师在这层应用性上,确是起到了很好的功用。能帮一些尤其是行动不便的病患,解决体力不支、久站不利等问题。另外,对于不能独立就医的群体,老人和孕妇等,也能协助其跨越数字鸿沟和身体不便,起到帮助其完成看病全过程的功用。

然而,对于一些不仅有“跑腿”需要,还有“情感陪伴”需要的患者来说,或许,目前的陪诊师就不算完全如意了。

首先,由于陪诊是基于平台的陌生人服务,所以陪诊才是认识的开始,通过陪诊这个过程才能建立人际关系和基本信任。因此,陪诊并不能取代真实家属的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这也是血缘、乡土等习俗性信任与商业性的契约型信任的差别。

对于老人群体来说,或许愿意对病痛做些倾诉,却基于年龄、教育和认知等代际差异,较难获得足量的情绪安抚。

另一种从外地来某市就医的年轻人,虽然双方衔接沟通似乎顺畅,但“临时家属”由于情境隔阂、背景差异、文化差异等,也不太可能去完全有效地抚慰病患的紧张、不安、焦躁等情绪。所以,在情感交流、情绪安抚方面,是目前陪诊师工作内容上相对缺失的一块。

同时,存在陪诊师没有资格证、缺乏相应的正规培训等问题,也为这个行业和职业带来不规范性,让客户容易遇到如服务或收费等方面的困扰。而从陪诊作业的角度,由于一些重症患者可能发生意外,也带来一种不确定性。

对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研室副主任陈成表示,“对于陪诊过程中突发情况的权利义务认定,仍需基于对服务内容的明确。目前陪诊员没有进入正式的职业目录,因此其服务内容主要取决于双方的约定。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则需根据相关规定来明确发生问题后的相关法律责任,因此职业规范与相关办法亟待完善。”

可见,陪诊这一工作虽然准入门槛较低,但同样存在一定风险。不过,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各类就医需求的增加,陪诊确实迎合了患者的需求,是时代所需。未来,相信在资质的建立、行业规范的确立、权责利的明确下,陪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