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韶关乳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把人才驿站建设作为县域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务人才工作的一项重大工程摆上议事日程,将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延伸至基层,着力打造基层柔性引才的公共服务平台,以“集聚人才、凝聚智力、服务发展”为宗旨,按照“特色+县+镇+服务基地”建站模式,精心打造特色人才驿站1家、县级人才驿站2家、镇级人才驿站6家、签约服务基地5家,为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务人才提供坚实的阵地支撑,有效打通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
聚焦发展乡村产业
科学合理选址
人才驿站建设的选址是实现驿站作用发挥的关键,乳源立足各镇特色资源,精准选点。东坪镇选址兼具民俗文化传承和茶叶产业于一体的瑶族特色村寨雕子塘新村。位于南岭山脉南麓东坪镇,依托天然禀赋,大力推广种植茶叶,新村雕子塘华业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产值约100万元,带动138户农户增收。2021年9月,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三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东坪镇榜上有名(茶叶);一六镇选址韶关市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灵芝种植基地,并依托人才驿站举办赤松茸等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在全县推广食用菌种植1000亩,不仅带动全镇各村农户及种植大户种植,韶关市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灵芝基地也扩大了食用菌的种植生产,目前公司种植基地约250亩。
聚焦促进农民致富
加强人才培育
乳源县、镇两级人才驿站均建立了专家人才信息库,积极邀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高校毕业生志愿者等中坚力量加入人才驿站,常态化开展工作,确保“驿站教学有师资、活动开展有保障、驿站管理有专人”。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技能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24场次,受惠农民1200人次,派出27名科技特派员到镇村进行技术、技能指导,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了农户农企农民手中,有效推动特色农产品改良升级。
聚焦建设生态乳源
推动人才聚集
乳源精心策划各类人才沙龙活动,将驿站打造成为人才思想碰撞、交流汇聚、建言献策的新平台。2022年,乳源依托南岭生态人才驿站平台柔性引进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等50余名专家学者,莅临乳源开展实地考察、调研指导,为推动乳源高质量发展凝思汇智;今年累计开展各类人才活动5次,如“绿色韶关·生态南岭”人才活动、“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关爱丹霞英才活动、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交流活动等,为持续优化人才生态、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聚焦参与对口帮扶
开展人才交流
乳源一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口帮扶活动,在乡村振兴上下功夫。2022年8月,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到桂头镇调研指导,先后到阳陂村、草田坪新村了解新农村建设,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受惠农民50人次。目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已成功邀请1名农业专家入驻桂头镇人才驿站,还有2名专家(博士)已初步达成入驻意向。同时,筹资5万元邀请桂头镇14个村委书记和1个社区主任到广州参加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围绕中医药、瑶绣等本地特色产业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事业,不断挖掘本土专家和技艺工匠。成立“广东好医生”文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邓菊花,韶关市首席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宗道华等名医名家名师工作室,通过“课堂培训+名医名师名家工作室培训”的形式,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实施定向分类培养,充分发挥本地知名专家的“龙头”作用,引领乳源特色产业发展。近两年,积极带领工作室开展技术培训21场次,培训人才达300人次,为乳源各类人才开拓视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聚焦提升保障能力
优化人才服务
乳源始终坚持“人才第一”的理念,发挥“主人翁”精神,做好“保姆式”服务,主动在思想上重视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才、生活上关心人才、感情上呵护人才。
聚焦组织保障,打牢驿站运营基础。乳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2022年累计召开人才驿站工作有关会议5次。年初印发《人才驿站活动计划》,做到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确保驿站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制定《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才驿站运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才驿站运行服务细则》等文件,构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注重服务软化,打好留才温情牌。乳源大力实施县“人才安居工程”,投入4000万元新建人才公寓82套,多功能活动中心400多平方米,已累计为78名符合条件的人才安排住房,强化待遇住房保障;选拔两批该县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人才,每年兑现符合申报资格的700余名紧缺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补贴及安家500多万元,营造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健全人才“一站式”服务机制,协调各有关单位做好人才调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工作,平均每年解决40名高层次紧缺人才子女入学入园问题。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潘俊宇
【通讯员】陈诗诗 黄婷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