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首站入境广东,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

党史精读
+订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广东是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第一站。

红军在韶关乐昌市九峰镇浆源村留下的标语。

红军在韶关乐昌市九峰镇浆源村留下的标语。

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旧照。当年,红军在此地冲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

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旧照。当年,红军在此地冲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

从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途经南雄、仁化、乐昌等地,突破国民党军在赣粤、湘粤边境设置的3道封锁线后,入境湖南继续长征。途中,红军坚持思想建党和政治宣传,播下革命火种,得到民众广泛支援,推动了广东革命斗争和农民运动的持续发展。

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红军以粤赣边区的油山为中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广东境内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成为全国抗战后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

长征前夕的“借道”谈判

国民党内部历来派系林立,各路地方军阀与国民党中央政府明争暗斗。“追剿”红军,为蒋介石“一石数鸟”战略(即在消灭红军的同时,削弱乃至消灭地方军阀)提供了机遇,也为红军“借道”广东提供了契机。

在战略转移的酝酿时期,毛泽东即指出:“要向陈(济棠)的部队和敌占区人民开展强大的宣传攻势,宣传抗日救国、枪口一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并向周恩来提出对粤系军阀陈济棠开展双管齐下的军事和统战工作的建议。周恩来接受了这一建议,对部队发出争取陈济棠共同反蒋抗日的指示。

陈济棠也深知蒋介石的用心。1934年9月,陈济棠主动示好,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秘密送到瑞金。10月初,在实行战略转移前夕,周恩来、朱德派代表到江西寻乌与陈济棠的代表谈判。10月9日至11日,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双方达成五项协议: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济棠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陈部撤离40华里,让红军通过,红军只借道而行,保证不入广东腹地,红军人员进入陈的防区用陈部护照。

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街巷里的红军画。

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街巷里的红军画。

此后,中央红军开始突围时,红军总部根据“借道”协议,通知陈济棠,有部分红军要借道。陈济棠得知这一情况后,即将同红军谈判达成秘密停战协议的内容要点传达到前线部队少将以上军官,要求各部队履行协议,让路给红军通过,并严令各部:“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敌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

应当说,陈济棠此后总体上执行了“借道”协议,主要表现为:身为南路军总司令的他,把大部队集结在城市特别是广州附近,只派出较少部队袭击骚扰红军;国民党军在广东梅县和江西赣州等地建有机场,拥有包括战斗机在内的飞机七十多架,陈济棠一直按“机”不动。

突破前三道军事封锁线

1934年10月,为阻止中央红军向粤赣边境发展,粤军在江西信丰、安远至赣县王母渡和赣州、南康一线,构筑了一条以桃江为天堑的南北长120多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的弧形封锁线。虽然长征之前,红军和陈济棠部已达成“借道”协议,但陈济棠尚未通知前线各部队,因此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遭遇不小的抵抗。经过战斗,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桃江,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

10月25日,红一军团一部进入广东南雄境内。26日拂晓,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在乌迳的新田与国民党军遭遇,并迅速将敌消灭,此为新田之战。这是中央红军进入广东后打的第一仗,也是第一个胜仗,保证了长征后续部队顺利通过乌迳,继续前进。

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许舒智 摄

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许舒智 摄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内的展品。金镝 摄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内的展品。金镝 摄

在得知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之后,国民党军在仁化城口与桂东之间设立了第二道封锁线。10月29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红一军团应于大坪至城口间,“打开自己前进的道路”,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城口镇位于湘粤边境的仁化境内,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湘粤边境古道交通的咽喉。蒋介石决心把城口建成“围剿”红军第二道封锁线南端的中心据点。

11月2日夜,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奉命发动突袭,攻占城口,俘敌100多人,缴获枪械数百支、子弹一万多发及粮食、煤油等物资,标志着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在城口,红军得到自苏区突围后的第一次休整,缓解了连续长途行军作战的疲劳,同时筹措了大量物资。

11月5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红军5日至8日通过汝城至城口间封锁线的部署》,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继续分头西进。右路红三军团绕过汝城县城,经延寿等地向宜章进军。左路红军第一、第五、第九军团由城口沿九峰山脉前进。11月6日,红军分四路进入乐昌境内。部分红军部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经10多个小时艰难行军,翻越五山与九峰交界海拔1600多米的大王山。

红军长征时在韶关乐昌市九峰镇茶料村留下的子弹、手雷。

红军长征时在韶关乐昌市九峰镇茶料村留下的子弹、手雷。

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消灭九峰及钳制乐昌之敌,保障中央红军从九峰以南及以北通过。11月6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日夜兼程直奔九峰山,抢占了制高点。随后派出部队,阻击国民党军队,经过10多个小时激战,成功把敌人牵制在九峰山麓以南一带。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与红一军团第一师也在张姑岭与敌发生激战。由于红一军团派出得力部队在九峰茶料与文洞之间的鸦鹊岭阻击国民党军队,监视了九峰的敌人,保证了左翼部队的安全。红三军团也先后占领了宜章、良田等地,从而在南北两面很好地掩护中革军委等后续部队安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至11月14日,红军离开乐昌境内,继续西进。

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的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图为园内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金镝 摄

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的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图为园内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金镝 摄

游客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参观学习。金镝 摄

游客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参观学习。金镝 摄

红军得到粤北人民大力支持

“鱼儿离水活也活不成,咱离开老百姓就不能打胜仗。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咱爱护老百姓就像爱爹娘……”这首歌谣讲述了红军跟老百姓的鱼水情深。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非常紧迫和仓促,通过广东时间较短,损失相对较少,这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1934年10月29日,总政治部专门颁发了《对目前行动的政治工作训令》,对严守纪律、不侵犯群众利益等提出了要求。红军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留下了不少红军标语。

韶关市仁化县一居民家中保存的红军碗。梁钜聪 摄

韶关市仁化县一居民家中保存的红军碗。梁钜聪 摄

广大群众见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不犯,积极保护群众利益,也用实际行动帮助红军排忧解难,支援红军长征。大量资料表明,在红军经过广东和三年游击战争中,粤北人民群众给予了红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主要表现在:给红军当向导,做翻译,提供情报 ;在物质上积极支援红军,包括粮食、生盐、布匹、草鞋等 ;为红军提供住所,冒险安置、护理伤病员,收容失散红军。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在广东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的前途看到了新的希望。

【参考资料】

杨建伟:《略论中央红军长征在广东——兼谈广东对中央苏区的支持和贡献》,《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19年第2期。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主笔】傅倩影 龚春辉

【出品人】丁少红 龚春辉 洪晓霓

【图片来源】资料图

编辑 张鹏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