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无需修图,处处是美景

中山火炬发布
+订阅

良好的基础设施

优美的自然环境

极具特色的建筑群

……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

火炬开发区大环小区

通过推进特色精品村建设

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成为中山一张文化名片

【大环小区大景】

大环村始建于元朝末年

由渔村演变而来

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小区古时为广阔谷地,三面环山

小隐涌上游由此地流入

从东至北倚山环绕,在村前成S形

故得名大弯村,后易名为大环村

【飞将军广场】

在大环小区牌坊入口

火炬哥发现

原来的小区办公楼现已变成

绿树成荫的“飞将军广场”

该广场建立在“飞将军”张惠长故居前

【张惠长故居】

大环小区党支部书记吕加明介绍

在大环精品村一期工程中

融合了乡风人文“村味”与现代艺术

目前打造建成了张惠长故居

吕文成粤乐艺术馆、

红色会堂、石鼓英亭纪念公园等

“大环名片”项目

【吕文成粤乐艺术馆】

【红色会堂】

【石鼓公园】

沿着村道往前走

一条名为“红楼巷”的巷子

成为了这里的网红“打卡地”

吕加明说

“红楼巷因红碉楼而得名,

这座碉楼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没有经过任何改造,

保留着之前的风貌。”

【红碉楼】

巷子里

一米多宽的水泥小道延伸至

小区居民的家门口

住在巷子里多年的吕婆婆说起

小区里的环境变化

满脸的幸福感

“我们小区变美了,

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参观,

生活在这里能不开心吗?”

【蓝碉楼】

在红碉楼不远处

还有一栋建于民国时期

外墙原为蓝色的碉楼

当地又称蓝楼

74岁的马银英婆婆

数十年来用心“陪伴”着蓝碉楼

碉楼里每一幅鲜亮如初的蓝色图案

她都细细端详过

院中古井里打上的每一桶甘甜水

都滋养着她的晚年生活

“大环旅居海外的华侨有1000多人,

民国初期,

一些在国外“镀了金”的华侨

为了防止被土匪、海盗入村抢掠,

于是纷纷回乡兴建了碉楼以求自保,

小区现存34栋碉楼。”

吕加明介绍。

在大环小区一角,火炬哥还发现一棵大榕树,树下还摆着石桌石凳、长椅等,有不少市民在树下载歌载舞,游客正则坐在树下拍照留念,几个孩子在树下钻进钻出,笑声不断。

“在我小时候,这棵树已经长这么大了,听老一辈的人说榕树有100多岁。”今年63岁的李婆婆告诉火炬哥,老榕树在居民心中是神圣的,是小区里的地标,随着乡村振兴村容村貌的提升,老榕树也成了小区中一景,继续见证小区的发展和变迁。

【东卡公园】

自2021年大环小区启动特色精品村建设以来,主要以大环特色历史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内核+碉楼载体+生态基底”的传统村落活化范式提升村庄景观风貌,展现岭南碉楼特色,彰显红色革命记忆,打造特色浓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

【东卡公园】

吕加明表示,下一步大环小区将加快开启特色精品村(二期工程)的建设,以扩大大环文化影响力,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为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共建精品大环。“大环精品村二期工程主打是华佗山公园,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把大环小区建设成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精品村。”


中山火炬融媒体中心

采编:田茂林、吴正伟

美编:高一瑞

责编:赵攀峰、李明锋

执行总编辑:胡红江、戎明星

总编辑:宋文君

编审:李慧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