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将1.10元打赏当求救:有种善良叫“虚惊一场”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高 维

将客户的1.10元打赏当成求救,报警后却发现是误会一场。日前,安徽六安一位外卖小哥的这出“乌龙”冲上了热搜,引发热议。

从结果上看,这似乎“多此一举”,但过程却很合理。首先,无论基于网友的生活经验,还是小哥的从业经历,这个打赏数目实属少见。其次,为了不吵到孩子,点外卖的宝妈没开口说一句话,只是眨眼点头,这个细节也的确容易引人多虑。况且,这位外卖小哥还犹豫了5分钟才报警,哪怕不够深思熟虑,也并非随意为之。

事实上,这样的防微杜渐不仅不多余,反而还很有必要。对于网上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位小哥的回应一针见血: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还会这么做,“万一是真的呢?”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人并非全知全能,同一个故事,完全可能发展成截然不同的版本:去年年底,郑州小伙杨延菲接到一个订单称“这是我人生最后一顿饭”,他无法确定是不是恶作剧,所幸他还是选择报警,最终挽救了一名已吞食数十颗安眠药的男子。由此,“乌龙”和“生命”孰轻孰重,不辩自明

有一种善良叫“虚惊一场”。对他人可能面临的险情,是多留一个心,还是事不关己,这关乎一个人的道德选择。对外卖员群体来说,这样的“宁滥勿缺”更难能可贵——从靠订单留言救了同行的张晨晨,到3年帮72人回家的洪成木,外卖小哥们频频“出圈”成为社会一景,有人戏称:“你的外卖迟到了?可能外卖小哥在忙着救人。”而众所周知的是,送外卖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职业,为超出契约关系之事“停下”,有违商业逻辑,却很合乎道德逻辑:人的价值序列中,良心最重

此事的另一意义还在于,在越来越流动的社会中,外卖小哥这一案例,回应了人们对利他精神的呼唤。他们常常成为“正能量”的代名词,这固然跟社会接触面广的职业特点有关,但更关键的是,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承载了人们对“身边的陌生人”的道德期许。这一点,从一些人向他们“释放”轻生信号的诸多案例中,或许也能得到印证。这个“美丽的误会”,无疑又为此添上了一个暖心的注脚

编辑 张鹏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