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香港青年李嘉林养殖蚯蚓助农增收

惠阳发布
+订阅

小小的蚯蚓中蕴藏着多少致富潜力呢?香港青年李嘉林在惠阳养殖蚯蚓已经多年,如今在惠阳区乡村振兴驻良井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扩大了经营规模,不但蚯蚓供不应求,连蚯蚓粪有机肥也供不应求,卖出了好价格,带动村集体和村民三方增收。

日前,记者前往惠阳区良井镇桥背村看到,一片27亩的闲置土地上搭建起连片的大棚。大棚里,几十条“田垄”上盖着遮光膜,薄膜下是掺有豆渣的牛粪。老板李嘉林正在检查蚯蚓的繁殖情况,掀开薄膜,拨开粪堆,几乎闻不到任何臭味,只见一群群蚯蚓在蠕动……原来这是“土壤工程师”蚯蚓在作业。

2014年,李嘉林走上了有机农业创业之路,在惠阳平潭镇租了10亩地养殖蚯蚓,每天与蚯蚓、牛粪为伴,专注“变废为宝”的生意。2019年,因租约到期,他来到了良井镇霞角村继续“养蚯蚓”事业。

在李嘉林的桥背村养殖场里,来自广州增城奶牛场的牛粪,经过发酵成为蚯蚓繁殖的“温床”,蚯蚓的生长又加速了牛粪中养分的分解和转化,使它成为高效绿色的有机肥。

李嘉林介绍说,蚯蚓繁殖很快,当有机肥形成后,要筛掉其中的蚯蚓。通过蚯蚓分离机,前端的滤网会筛出蚯蚓粪有机肥,蚯蚓也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自动分离到一旁的塑料筐中。三吨的牛粪通过蚯蚓的消化,可以分泌出一吨的蚯蚓粪有机肥。

每天下午,是李嘉林和工人最忙的时候,他们要把分筛出来的蚯蚓装盒,准备晚上出货,供向惠州及周边的渔具店、钓鱼场。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是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农场、果园注重有机生产,也纷纷采购蚯蚓粪有机肥这种原生态肥料。

这个行业看似“冷门”,但生意火爆。李嘉林的蚯蚓“个头大”,能卖到2.5元一盒,颇受市场欢迎。他介绍,蚯蚓每天可卖出四五千盒,约12.5万多条;蚯蚓粪有机肥更是订单满满,基本没有库存。经过一年下来,每亩地,蚯蚓能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蚯蚓粪有机肥也有3万元的收入。

李嘉林说一直有个梦想,做一个有机农场,用自己生产的蚯蚓粪有机肥种植作物。可受租地等因素限制,这一度成为他的“心头病”。从2021年开始,他又开始新一轮寻找,想要更大的场地拓展自己的事业。

李嘉林:以前的场地都是转租的,自己也不太了解怎么租地,也不懂有些地的性质能不能搭棚养蚯蚓。在2021年的时候就遇到乡村振兴工作小组,我跟他们说了我项目的发展方向,他们也觉得很有意义,所以就来了桥背村,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场地,让我有机会去发展生产。

惠阳区乡村振兴驻良井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了解到李嘉林的需求后,主动与他对接,并决定扶持他的这项事业。

惠阳区乡村振兴驻良井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 李惠华:对于人工养殖蚯蚓,国家是鼓励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率先作出了探索。良井本身是没有什么工业污染的,有条件生产好的农产品。我们可以把蚯蚓有机肥用于特色水果的种植中,像凤梨、释迦、葡萄等特色水果用上有机肥,品质会更好,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种植户的积极性才会持续。

惠阳区乡村振兴驻良井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拿出100多万元帮扶资金,在良井桥背村找到一处符合养殖蚯蚓需求的地方,搭建了22亩大棚。此举实现“多赢”效果,村集体每年收到约7万元的大棚租金,搭大棚的土地是村民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出租的,村集体、村民都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有了工作队的帮扶,让李嘉林吃下了留在良井发展的“定心丸”。

李嘉林说,周边的农民阿姨看见他,有时候会塞给他一把自己家种的青菜,他颇为感动,让他在桥背村有了“家”的感觉,扩大经营的信心更足了,他自己出资在22亩大棚旁又搭建了5亩大棚。他也把蚯蚓粪有机肥送给周边的农户。

今年,李嘉林在养殖场附近租了10多亩田种植水稻,全程采取蚯蚓粪有机肥进行种植,如今即将成熟、等待收割。

李嘉林:我对种水稻没什么经验,但是因为这块稻田在路边,好多人路过会来问:这用的什么肥?怎么长得这么好?

李嘉林说,这次尝试成功后,他会扩大种植面积,用自己生产的蚯蚓粪有机肥,完成心中的“田园梦”。

李嘉林希望通过养殖蚯蚓、生产蚯蚓粪,增加微生物改善土壤,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绿色肥料种植生产技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增值增效,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接下来,惠阳区乡村振兴驻良井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将联合李嘉林,搭建促进城乡互动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平台,通过企业向村庄周边农户提供有机肥,并帮农户提供物流服务,让农村闲置劳动力通过种植绿色、优质农产品,增加收入。

惠阳区乡村振兴驻良井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 李惠华:如果单纯的农业就农业,农村就农村,很难跳出圈圈,只会导致更多人出去打工。如果能够找我们的产品与城市的人群消费挂钩起来,城乡联动,就能以城市的销售能力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城市人也想吃到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我们刚好通过这个项目把城市与农村对接起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或许也会返乡进行有机种植,我觉得是值得去探索的。

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文学群 李俊杰

编辑:陈丽 包寒

原创 转载请注明: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