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古灶村的“荣誉簿”上再度增添一项新的荣誉:2022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加上2020年获评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古灶村在基层治理领域上是当之无愧的示范村。
两个称号的获得,体现了过去五年古灶村由“乱”到“治”的巨大进步。2017年以前,该村党组织被认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两委”在村民群众间的威信与领导力一度跌至谷底。短短5年时间,古灶是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华丽蝶变?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因此,古灶村紧盯“人”和“组织”做文章。该村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红线,以“三力”建“三军”,不断筑牢党的基层组织这一战斗堡垒,夯实基层治理这一基石。
古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秀兴(右)作为“头雁”,积极密切联系群众。古灶村供图
凝聚合力
“两委”班子当好“先锋军”
2017年以前,古灶村党组织一度被认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组织的威信与领导力不彰,直接影响了全村的治理与发展:集体经济负债高,项目“烂尾”多年和“房地分离”现状导致村集体资产严重流失。村民对“两委”班子不信任,对村务表决抱有疑虑。
究其原因,是当时古灶村的党建基础薄弱,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意识淡薄,受到利益诱惑,信仰出现松动。
要改变这一困境,古灶首先在加强基层党组织这一环节入手。
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关键在“头雁”。2014年,现任古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秀兴从媒体上知道了张广秀的事迹。“扎根基层,青春无悔”这8个字刻印在她心里。当年8月,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陆秀兴成为了古灶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在基层历练3年后,2017年,上级党组织遴选了“80后”硕士后备干部陆秀兴担任古灶村党组织书记,并组建起新一届的古灶村“两委”班子。
“一定要重塑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抱着这一信念,陆秀兴上任后即确立“党建作引领,经济民生为两翼”的发展思路,全过程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新班子呈现出新气象。陆秀兴介绍,新的“两委”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村内其他班子成员不当甩手掌柜,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商量,有难多补位,努力造就出团结和谐、互相尊重的工作局面。
2019年10月,陆秀兴成功当选村委会主任、村经联理事长,在换届中顺利实现三个职位“一肩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在村民中的威信都大大增强。在2021年的村“两委”换届中,村“两委”6名成员实现了100%交叉任职。
在这支“先锋军”的带领下,古灶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步伐更加稳健。
2018年,针对村内存在的村强党弱、党员无法参与重大议事决策等问题,古灶村成为全市首个推行农村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制度的试点村。村党委积极推行“先党后村”议事规则,明确基层党组织参与、审核、把关的重要事权,将重要事权清单管理中的“四议两公开”程序写入自治章程和股份章程,促进农村治理公开透明、有序规范。
于2021年以93%同意率高票通过的整村改造计划,就是古灶村实行“先党后村”议事的最新案例。“现在我们与党员、村民沟通的频率提高了许多。”古灶村党委副书记区国健说,如今村里一项决议在开会表决之前,会经过村“两委”、村民小组(经济社)的讨论,征询党员、村民代表和股东代表等群体的意见,“一层层往外扩大争取共识。”
自古灶村实施重要事权清单管理以来,村党委共审核把关各类组织人选102人次,审议把关重大项目124个、涉及资金2.6亿元,落实征地补偿款2次和分红4次,涉及资金约2.24亿元。
经历5年的发展,如今古灶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在村民中的威信都大大增强了。“从前村里党员很少站出来参与村务,新一届班子改变了这一局面。”古灶村后备人才招婉滢的话反映了古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变化。
激发活力
全体党员争做“主力军”
党员主动站出来参与乡村治理,不仅有村党委的领导,更有规范的组织制度建设的保障。如今,古灶村已全面推进实现基层党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该村建立起了“村党委—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党建网格,突出“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通过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三级党建网格,“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调动起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合三级党建网格,古灶村积极开展党员亮相、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楼长制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2021年3月,古灶村正式启动整村改造计划。陆秀兴带领党员入户走访听取民意。关于整村改造的表决事项,也从党员先讨论做起。结果,整村改造计划获超93%同意率表决通过。
而“一箱一墙一壁”党员亮灯服务模式,则激发党员参与村务治理积极性的生动体现。为便于无职党员服务群众,古灶村党委创新打造“一箱一墙一壁”在村民公寓小区里设置党员楼长,开展党员亮相,设立“党员信箱”“问题墙”“回音壁”,畅通村民与党员的意见信息反馈渠道,形成了“群众-党员-党组织-党员-群众”沟通闭环。
党员积极亮身份、亮行动,收获了群众的信任与认可。“现在村民觉得有问题不一定需要找村干部,直接找党员也可以反映了。”陆秀兴说。
挖掘潜力
优秀人才成为“后备军”
古灶还十分注重“后备军”的培养。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古灶加强选育优秀人才作为党的新鲜血液。该村在基层一线和业务骨干、企业家、优秀工青妇、大学生中发展党员,为党培养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素质过硬的新党员,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数据显示,过去5年,古灶村内入党申请人有38人、积极分子29人、预备党员11人、转正8人,储备农村后备干部3人。全村88名党员,平均年龄46周岁,35岁以下党员27名,占比30.68%;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45名,占比51.14%。党员梯队结构更加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
古灶村党员在铁军公园重温入党誓词。古灶村供图
在此基础上,古灶村还注重吸纳在村企业家、佛山新市民等非户籍人口中的优秀人才,扩大非户籍常住人口参与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推动非户籍人口融入村的治理发展。
当前,禅城区正在全区推行“苗圃计划”,推动构建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其中农村基层是禅城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场景之一。而古灶村推行实施党员队伍高质量发展计划,正是响应禅城的号召,打造一支“古灶铁军”。
如今,古灶村的从“软弱涣散”到“治理示范”,正是由于选准了“头雁”,并全环节完善“选育管用”工作,建强“两委”班子,进而带动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先锋军”到“主力军”再到“后备军”,古灶村以建设“三军”切实践行了“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的要求。
古灶村古二经济社社长招耀钟对现任村“两委”班子评价道:“这届班子把村里的顽固问题一件件推进,做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了为村民着想,做事问心无愧。”
因此,有了“头雁领飞,雁阵齐随”格局,才有了古灶村治理与发展的蝶变。
【撰文】卢浩能 段思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