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阑珊的午后,阳光温暖绵软,总也晒不够,泡一壶普洱老茶,在树荫下重读故宫出版社出版的《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代普洱贡茶研究》,在作者的带领下,重新穿越回到清代,游历一下六大茶山和紫禁城,又有了全新的感受。
随着人们对茶的了解日益增长,越来越被中国茶和文化所吸引。这就要求饮茶者提高对茶的认识,更善于讲述中国茶的故事。对于清代的普洱茶,业内流传着多种说法,被过度吹嘘的“清代茶膏”等名词让人们听起来越来越玄,一直期待着一本权威的书籍,真实地还原普洱茶这段辉煌的历史。《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代普洱贡茶研究》图文并茂,给了我们最真实的答案,这也是该书2021年10月出版后得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事茶业领域人士认可的原因。
历史文物珍贵图片,首次公开
虽然当前普洱贡茶研究成果众多,但许多问题缺乏权威的说法,一些缺乏考证且结论过于随意的文章,扰乱了社会大众正确认知普洱贡茶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该书第一作者万秀锋现为故宫研究馆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同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宫廷生活文物的保管、陈列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宫廷茶文化、香文化,十五年的工作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故宫中关于清代贡茶的一手资料。第二作者周郑斌二十年来致力与普洱贡茶文化研究,对普洱茶的生态环境、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等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致力于普洱贡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两位作者的合作使该书得以出版,以清代作为贡品的普洱茶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普洱贡茶的相关制度、生长环境、征收、运输、保管、使用、影响,以及对普洱贡茶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等。全面梳理了整个普洱贡茶文化链条,勾勒普洱茶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普洱贡茶及其价值,意义重大。
《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朝普洱贡茶研究》一书条理清晰,资料详实,对于一些业界和消费者普遍关注的贡茶热点问题,都有详尽的说明。例如进贡普洱茶开始的具体时间、世界上目前金瓜贡茶数量、六大茶山的历史和不同时代的地理位置等等。
最难得的是书中整理了珍贵的清代普洱贡茶相关历史文物图片和数据资料,大量图片为首次公开。故宫贡茶虽偶有实物展出,但书中这些茶叶和包装原貌图片对广大消费者和爱茶之人“更为解渴”,时常拿来翻阅比照。
普洱茶何时开始成为贡茶?
关于普洱茶进贡的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在简述中国茶叶的历史渊源与中国古代贡茶后,书中讲到了清代的普洱贡茶制度。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等条件的限制,普洱茶走进中原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直到清代,普洱茶才走进宫廷,成为贡茶并逐步走向繁荣。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成为贡茶。该年八月初六日,云南巡抚沈廷正向朝廷进贡茶叶,其中包括”大普茶二箱,中普茶二箱,小普茶二箱......普儿茶二箱,芽茶二箱,茶膏二箱,雨前普茶二匣。”从此开始了普洱茶的进贡。这几类茶品也成为普洱茶进贡的主要品类。
贡茶:清代普洱茶生产与加工的巅峰之作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宣传资料中说到,普洱茶在进贡过程中因为长时间运输而霉变熟化,阴差阳错受到皇帝的喜爱,这种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清代的普洱贡茶都是生茶,没有“渥堆“工艺。同时,清代宫廷对茶叶实行”贵新贱陈”的使用原则,大量的剩余茶叶被通过各种渠道处理掉。
据书中介绍,普洱茶成为贡茶之后,其采摘和购销都受到清政府的严格控制。“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
普洱贡茶的采摘制作非常讲究,这种严格的程序保证了皇帝能享用最好的茶叶。从采摘时间方面,普洱茶包括二月间采摘的“蕊极细而白”的毛尖、“叶之少放而犹嫩者”的芽茶、采于三四月间的小满茶,采于六七月间的谷花茶。贡茶的原料主要是毛尖和芽茶。
据考证,制作贡茶的所用的鲜叶,采摘时遵循“五选八弃”的原则:五选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和选茶枝,八弃即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食虫和弃色紫。从此可见贡茶鲜叶采摘的考究。
加工工艺方面,书中作了简述,明清时期普洱茶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四个步骤:采摘、杀青、揉捻和干燥。之后进入精制程序,根据需要制成散茶、团茶、茶饼或茶膏等。
清代普洱贡茶的包装,主要为笋叶包装,这种包装我们沿用至今。普洱贡茶的品类,主要包括团茶、散茶和普洱茶膏三类,共八种花色,跟我们当代的品类基本一致。
小型普洱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十件一组。
书中还介绍了团茶五色:五斤重团茶,即普洱大茶;三斤重团茶,即普洱中茶;一斤重团茶,即普洱小茶、四两重团茶,即普洱女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即普洱珠茶。
进贡普洱茶数量有多少?
作者对乾隆中期官员进贡普洱茶进行了分析。乾隆是位爱茶的皇帝,乾隆中期(1754-1782)普洱贡茶的品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进贡的普洱茶膏
作者整理了贡档进单和相关档案记载,选取了官员进贡30次的总量进行分析后,得出三点结论:一、进贡频繁,数量很大。二、宫廷需求量大。皇帝通常会根据需要在官员进单上批示“接收”或“驳出”,但乾隆对普洱茶的批示是“全收”。三、进贡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体现,“夫贡物何足珍贵,正鉴其诚敬之心耳”。诸如普洱茶等物品不断传递着皇帝与臣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成为维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纽带。
六大茶山,普洱贡茶在这里生长
六大茶山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区,在中国贡茶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六大茶山的名称,不同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载。
乾隆元年(1736)《云南通志》“山川”条记载:“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是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公里曰慢撒,山势联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物产”条中记载:茶,产攸乐、革登、莽芝、倚登、蛮耑、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耑者味较胜。”
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古茶山,是明朝开始大规模、长期种植的。明朝在基本平定云南后,便在滇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车里宣慰司,在山区鼓励扶持各少数民族栽种茶树,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茶叶。
古六大茶山
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原车里宣慰司所辖的12个版纳(即西双版纳),已形成了大片古茶园。只不过当时车里宣慰司的12个版纳中,只有澜沧江以东的6个版纳划归普洱府。所以在清代的文献中,只出现了江内的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即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这些茶山由于开发时期早,文献记载早,被称为古六大茶山。
6800里路程,普洱贡茶怎样运输?
据书中介绍,普洱茶在入贡之初规模较小,地方官直接进行茶叶的收购、包装,并派员运送至京。随着贡茶数量的增加,清政府在普洱府设立茶厂、茶局,统一管理茶叶的加工和贸易,负责茶叶的税收和收购,并将贡茶纳入到官茶的收购体系中。
普洱贡茶经过6800多里的路程进入宫廷,清政府规定运输时限110天,这给地方官员押送贡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运抵京师。普洱贡茶解送北京的路线为著名的“官马大道”,即从普洱到昆明,再从昆明运到北京的路线。从普洱到昆明,主要是通过驿站。从昆明到北京,既有水路,也有陆路,水路比陆路快。其中,陆路路线是: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直隶(保定府)-京师;水路路线是: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西-江南-安徽-山东-直隶(天津)-京师。
如果是地方官员个人进贡普洱茶,其运输是派亲信家人等押解前往京城或皇帝出巡驻跸所在之地。
宫中没有年份茶——普洱贡茶的保管和使用
清代宫廷普洱茶保管机构主要是茶库和茶房,两者主管官员的职级不同。从茶库和茶房的职能上看,可以确定市面上流传的所谓“故宫熬制普洱茶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书中第六章,介绍了普洱贡茶在宫廷中的使用。贡茶在宫廷的使用场景非常广泛,主要可分三类:第一,饮用,包括日常饮用和庆典活动用茶;第二,药用和祭祀;第三,赏赐,对象包括宫廷人员、朝廷人员、外藩贵族和外国使臣。作者从故宫档案中粗略估算,仅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7次赏赐,就用各类茶叶630余瓶,每次近百瓶之多,实际数量应该还多于此。由此可见,普洱茶既融入宫廷的日常生活和药用祭祀,还作为赏赐之物,尤其是对外赏赐之物,其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年年茶相似,岁岁香不同。普洱贡茶的发展史,是普洱茶茶山和宫廷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以上几点关于清代普洱贡茶的种种疑问,这本书给出了准确的认识和指引,值得一读再读。作者万秀锋还出版了《清代贡茶研究》、《皇帝的小玩具》等著作,再结合故宫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故宫贡茶图典》,阅读起来对整个清代的普洱贡茶历史就有了更立体的概念。
遥望茶山云雾绕,茶香醉心人神往,秋高气爽的日子,看完这本书,走一遍新六大茶山,虽然辛苦,却可以把收获泡成一壶清茶细细品尝。
【撰文】徐靖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