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率在20 岁以上人群中达 8.6%,人数近 1 亿[1]。目前,COPD 仅次于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 [2]。由于解剖生理的特殊性,吸入治疗药物可直接通过呼吸道,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快和系统暴露少的特点,国内外权威指南及共识均推荐其作为 COPD 稳定期治疗的首选给药方式[3~4]。而吸入治疗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患者对吸入装置的规范使用,这目前仍是 COPD 疾病管理中的一个挑战。因此,了解不同吸入装置的特点和方法,有效把控吸入疗效的影响因素是临床医师做好 COPD 全程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的前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方能充分发挥吸入药物的治疗效果。
常见吸入装置的特点
目前,COPD 稳定期治疗药物的吸入装置种类诸多,包括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pressurized metered dose inhaler,pMDI)、干粉吸入器((dry⁃powderinhaler,DPI)和软雾吸入器((Soft Mist™ inhaler,SMI)3 大类。DPI 为被动吸入器,使用时患者需要用力吸气,以产生气流粉末化药物后吸入,分为单剂量胶囊型、多剂量储库型和囊泡型。其余 2 种(pMDI 和 SMI)为主动吸入器,此类装置具有主动喷出药物的功能。其中 pMDI 包括传统 pMDI、共悬浮技术的新型 pMDI 和 pMDI+ 储雾罐。与传统 pMDI 相比,新型 pMDI与之操作相似,且不受吸气流速及振摇次数、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影响,通过共悬浮技术向患者输送含按等比例药物的气溶胶。由于不同的装置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时应慎重考虑[4-6]。
表 1. 常见吸入装置的特性比较[4]
常见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4]
图 1. pMDI 的操作步骤[4]
图 2. pMDI+ 储雾罐的操作步骤[4]
图 3. DPI(单剂量胶囊型)的操作步骤[4]
图 4. DPI(多剂量储库型)的操作步骤[4]
图 5. DPI(囊泡型)的操作步骤[4]
图 6 SMI 的操作步骤[4]
影响吸入装置规范应用的因素
患者对吸入装置的理解、操作使用和自身吸入能力是吸入装置规范应用的重要影响因素[4]。
患者吸入技术正确和治疗依从性良好是保证疗效的基础。患者掌握并运用正确的吸气流速和方式是保证吸入技术正确的核心。使用 pMDI 和 SMI 时,深呼气后缓慢深吸气,通常吸气速度保持在 30 L/min 左右,为适合中国的 COPD 患者的理想流速。使用 DPI 时,由于其输出率及输出药物颗粒的大小和运动速度受患者吸气容积和流速的影响,所以方法大有不同,需要快速用力吸气,并且在吸入后通常需要屏气一段时间(10 s 左右),有助于药物在小气道的沉降。对于屏气无法达到 10 s 的患者,可以在吸药前进行几次深呼气,或者进行屏气锻炼。
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吸入装置的选择、吸入技术的培训和随访评估以及吸入装置的转换等环节中起主要导向作用[4]。
吸入技术的培训: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相关学习培训以保证其准确掌握吸入装置的特性和使用,方能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其次,对患者开展吸入技术培训旨在提高其操作的正确率和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疗效,改善对疾病的控制[7-8]。建议医护人员通过实际演示对患者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求患者演示使用方法,以检查患者的掌握情况。
吸入技术的随访评估:做好随访评估,并根据情况进行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吸入技术水平,改善其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9-10]。建议遵从以下几点:(1)每次随访注意评估患者吸入技术,鼓励并劝说患者携带自己的吸入装置进行随访;(2)如果患者吸入技术掌握不好,则增加随访次数;(3)在考虑当前治疗方案不够充分之前,首先评估患者吸入技术是否正确,治疗依从性是否良好需。
吸入装置的更换:更换装置可能会使患者因抗拒新装置而消极治疗,或无法正确使用新装置,致其治疗依从性降低,进而影响疾病控制、增加医疗开支[11]。因此在更换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更换吸入装置的潜在负面影响。
吸入装置规范应用的临床路径
包括吸入装置的个体化选择,吸入技术的评估及随访三方面[4]。
图 7 吸入装置的个体化选择路径[4]
吸入技术的评估分为以下 7 步依次进行:
准备:检查计数器(如有)确保剂量充足,以及更换时间,摇动吸入装置(如适用,参考制造商的说明);
填装:填装装置以备使用,参考说明书以确认填装方法频率,打开吸入装置或盖子;
呼气:远离吸嘴、尽可能充分呼气;
嘴:将吸嘴含入口中并用嘴唇严密包裹;
吸气:DPI 应快速用力吸气(2~3 s 内),pMDI/SMI 应缓慢且深吸气(超过 4~5 s);
屏气:将吸入装置移开,屏住呼吸 5~10 s后缓慢呼气;
关闭和重复:关上吸入装置或合上盖子,必要时重复。
图 8 吸入技术的随访路径[4]
每次随访时,注意强化患者正确的吸入技术。对于重新培训后仍无法正确掌握的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并在征得患者同意下,可考虑转换至其他装置,并重新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建议患者使用吸入记录表,以详细记录每日吸入药物的时间、剂量及使用感受,医生可根据吸入记录表评估患者使用吸入装置的依从性。
小 结:
吸入治疗的成功有赖于医护人员与患者双方的协作。遵循吸入装置临床选择路径,规范吸入装置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患者吸入药物的管理水平,为更多的 COPD 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
1. Wang C, Xu J, Yang L,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J]. 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
2. 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Lancet. 2013,381(9882):1987-2015.
3. 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2022 GLOBAL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PD. https://ginasthma.org/gina-reports/
4.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吸入治疗与呼吸康复学组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盟.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04):241-253.
5. 刘锦铭.吸入装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中不容忽视的环节[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02):122-124.
6. 文文,谢宝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中吸入装置的选择与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01):75-79.
7. 张海洲,顾宝晨,秦琼,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吸入装置使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7,17(03):187-190.
8. Fink JB, Rubin BK. Problems with inhaler use: a call for improved clinician and patient education [J].Respir Care. 2005,50(10):1360-74; discussion 1374-5.
9. Bosnic-Anticevich SZ, Sinha H, So S, et al. Metered-dose inhaler technique: the effect of two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delivered in community pharmacy over time [J].J Asthma. 2010,47(3):251-6.
10. Dudvarski Ilic A, Zugic V, Zvezdin B, et al. Influence of inhaler technique on asthma and COPD control: a multicenter experience [J].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16,11:2509-2517.
11. 秦琼,陈蓉,雷伟,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给药装置依从性评价与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6,51(05):413-416.
审批编号:CN-104779 过期日期 2023-10-01
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 ↓ ↓点击下方名片 即刻关注南山呼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