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孩芃芃(原名招弟)在小学时,第一次了解到自己名字“招弟”的含义——“原来是想让我招来个弟弟”,随后萌生了更改自己名字的愿望,但由于“改名的限制很严格,迟迟没有实现”,而随着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生效,20岁的芃芃终于拥有了新名字。
对中国人而言,取名自古就是人生大事。一文不名,名不见经传,愧对列祖列宗;金榜题名,美名留青史,子孙跟着沾光。俗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父母的期许、家族的延续、历史的演变,一切都需要名字作为载体来承接。名字,就像一个个灵动的符号,既是个人名誉又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正如取名者的文化水准会影响名字品味,不同价值观念也会在人名上有所反映。比如,“招弟”这个女性名字,就暗含了某种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类似的名字还有不少,其变体包括“招娣”“盼娣”“念娣”“迎娣”“换楠”等。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这些孩子还不至于遭受父母虐待,但身边人的异样审视与打量难免让人不爽。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60岁以上叫“招娣”“招弟”的女性最多,数量在“50岁-60岁”的年龄层锐减。这说明,时代审美在变,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在弱化。相信随着“招弟”事件尘埃落定,人们对这一争议的思考将更进一步:作为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父母在取名时应谨慎一些,避免庸俗化给孩子的未来造成困扰。
父母不是圣人,一时脑热也好,文化受限也罢,终归有其局限性。所以在“招弟”事件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她叫什么名字,而是她能否在事实上拥有更名权。这关乎许多人的利益,试想某一天,当“杜子腾”受不了同学嘲笑,“伍拾忆”发现连一个小目标都难以实现时,他们能否摆脱严格而“内耗”的流程顺利改名?
在传统观念中,“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口号背后,埋藏着清晰的现实道德逻辑。毕竟,你改个名字家谱就得重写,石碑就要重刻。如果犯了案,官家找你可就难上加难了。此前,许多地方民政部门不配合公民更名,其实也遵循着类似逻辑。在过往司法实践中,不少已婚人士都是通过换名,再次成功领到结婚证。因为当时系统联网程度很低,工作人员根本查不出来。为降低自己工作失职的风险,他们会为改名的人制造层层障碍,让那些想改名的人知难而退。
现代网络系统如此发达,电子技术突飞猛进,身份信息全国联网,改名障碍少了许多。况且,法律赋予自然人决定、变更姓名权的同时,也规定“民事主体变更姓名、名称的,变更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你犯了事,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人脸识别系统也能把你抓回来。这种情况下,公民更改姓名的权利理应得到更好落实。《民法典》的新条款,无疑为“招弟”们扫清了制度障碍。
名字可以变更,品牌还需打造。这一次,让我们为芃芃送上祝福。祝她早日走出阴影,奔赴属于自己的光“名”前途。
(作者别傲,媒体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