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种业“卡脖子”之困,产学研融合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南方社会治理
+订阅

秋风送爽时,正是虾蟹最为肥美之际,不少广东人餐桌上,都有一盘白灼虾。这背后是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

各种各样的虾中,南美白对虾占我国对虾养殖总产量近 90%,其中广东占到了总产量的35.6%。不久前,由广东海洋大学牵头建设的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成功入围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水产种业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园。

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负责人调研养殖基地。

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负责人调研养殖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广东海洋大学将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一系列种业“卡脖子”技术,近3年以来,选育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兴海1号”已为虾农创收26.56亿元,选育的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新品种已为养殖户创收3.5亿元,走出一条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

8月11日,一场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引种养殖现场测产会在河北唐山滦丰养殖有限公司举行。在滦南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企业组织专家组对“兴海1号”在滦南养殖情况进行了现场测产。经测量,“兴海1号”种虾成活率高达96.6%,虾苗养殖90余天后平均体重为14.3g(约35头/斤左右)。

“养殖成活率较普通苗提升了33%,亩产较普通苗提升了40%。”这一结果让养殖企业负责人喜出望外。

南美白对虾虾苗。

南美白对虾虾苗。

南美白对虾是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对虾,也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198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南美白对虾,目前养殖年产值逾 500 亿元,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一度占到全球的60%,但每年需从国外高价大量进口种虾,导致产业发展不但缺乏竞争力,而且时刻面临种源受限的困境。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南美白对虾进行良种培育。

“国外一对种虾就要人民币一千多块。国内的土苗生长速度慢、抗病性差、养殖成活率低。”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勇介绍,国外对种虾的控制导致我国南美白对虾亲虾良种存在“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尴尬状态,企业每年需进口种虾培养虾苗,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一定要解决优质种虾资源的‘卡脖子’问题!”2011年开始,刘建勇与湛江市国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带着团队走遍了全国上百个养殖场,以对虾体重和成活率为育种目标,采用家系选育方法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ULP)技术,历经近十年时间,培育出了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

2018年,“兴海1号”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农业农村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对“兴海 1 号”检测发现:对比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相同的养殖时间内,“兴海 1 号”与美国SIS二代苗相比,平均体长提高 12.89%,平均体重提高 16.73%,成活率提高 12.50%。

“兴海1号”种虾。

“兴海1号”种虾。

广东湛江是“中国对虾之都”。湛江对虾育苗水平全国领先,是全国良种虾苗主要供应基地。我国现有12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其中6个来自湛江。

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谭北平表示,产业园将以广东海洋大学为科研支撑,打造南美白对虾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联合体平台,将建设成为全国对虾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区和种业振兴发展引领高地,为我国逐步解决南美白对虾种虾“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内南美白对虾新品种的推广,对虾养殖成本持续降低,新鲜的对虾走上越来越多普通人的餐桌。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正成为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焦点。

“推动广东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自立自强,是我校对自身的目标要求。”谭北平表示,“打好种业翻身仗”是广东海洋大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

除了南美白对虾外,广东海洋大学在海水贝类种质创新与推广养殖、鱼类种质创制与推广养殖、耐盐碱水稻技术攻关、畜禽良种繁育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马氏珠母贝是我国生产海水珍珠的主要海水养殖贝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水珍珠养殖产业存在种质混杂,生长缓慢,育珠贝死亡率高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海水珍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杜晓东教授带领团队培育出“海选1号”马氏珠母贝养殖品种,解决了海水珍珠贝良种匮乏等问题。

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海选1号”新品种的配套养殖育珠技术培训。

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海选1号”新品种的配套养殖育珠技术培训。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广东海洋大学与广东尊鼎珍珠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在雷州半岛进行了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养殖品种及配套养殖育珠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技术、管理、专业入股等方式,累计为雷州流沙村及周边村庄提供超600个就业岗位,154户参与入股分红,同时创造就业岗位收入及产业分红增收高达8000多万元。”邓岳文介绍。

在农作物种业方面,湛江海岸线漫长,盐碱地较多,种植传统水稻产量较低,广东海洋大学集中开展耐盐碱水稻技术攻关,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耐盐碱水稻的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研发出海优2号、万胜优天弘4号耐盐碱杂交水稻新品种,并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召开的试验现场观摩及建设推进会上获得袁隆平院士的高度评价。

今年4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依托单位,承建国家耐盐碱水稻创新中心华南中心,重点开展南方耐盐碱籼稻培育攻关。随着配套种质技术的不断改良,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产业化发展下农民亩均增收1500-2000元,盐碱地变致富良田。

耐盐碱水稻让盐碱地变致富良田。

耐盐碱水稻让盐碱地变致富良田。

在畜禽良种繁育方面,广东海洋大学在怀乡鸡、贵妃鸡、麒麟鸡三大特色鸡种育种和湛江鸡品牌建设上也卓有成效。此外,学校研发的香蕉、红江橙、海大菠萝蜜、火龙果、茂海辣椒等一大批具有热带特色的园艺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也逐步走出湛江,走向全国。

随着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的推广应用,该品种养殖范围已覆及广东湛江、广东珠海、广东江门、广西防城港、广西东兴、广西北海、河北唐山、山东东营、江苏连云港等地累计推广养殖面积213295亩,新增销售额累计28.49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超10亿元。

“立足全产业链,聚焦现代生物种业、海洋牧场等关键技术,广东海洋大学将充分整合创新资源谋划开展工作。”谭北平表示,学校将以水产、农作物和畜禽三大种质资源库为重要平台,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水产种质资源家底普查,开展畜禽动物遗传资源创新利用,进一步挖掘、用活优质种质资源,以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贺达源

编辑 施心怡
校对 潘俊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