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自时代,年轻人的预制菜|专访亚洲吃面公司创始人胡传建

预制菜大卖场
+订阅

预制菜碰上品牌设计,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自时代下,怎样做才能让消费者更心甘情愿地买单?

“未来食物”会是什么样子?

……

面对预制菜,“痞痞”也疯狂。亚洲吃面公司创始人胡传建,从事创意设计类工作已有20年,用品牌设计和创意完成一个个经典案例,相继打造出太二酸菜鱼、探鱼、乐凯撒、LINLEE等吃喝玩乐网红餐饮店。

近日,胡传建接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南方农村报)采访,畅谈自时代预制菜火热“出圈”现象的背后,品牌构建的新思路和新认知。对消费升级有着深刻洞察能力的胡传建表示,预制是个好词,目前缺乏的是好表达。连接方式变了,新时代的品牌也应重新定义。“消费者并不反感预制菜,但反感商家使用预制菜却不告知。”自时代的预制菜也需打破传统,改变品牌构建方式。

 自时代就是“自信、自立、自我实现”

 Q1:您怎么看待自时代的预制菜?

胡传建5年前我就在研究预制菜。“待会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这样的问题已成常态。生活如此忙碌,为什么还要花费两、三小时去做一顿饭?此时,预制菜的出现就显得自然而然。

大家不愿意花时间去做饭,不是因为懒,是因为有更重要、更好玩的事情要去做。所以,今天的预制菜其实是人的需求和当今供应链产生了连接,是趋势,也是必要。

预制菜是自时代一种帮助顾客节约时间的商业模式。商业的关键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价值、实现可持续性。这里的提高效率,包括生产效率和沟通效率等。降低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沟通成本等。提升价值不仅仅是指卖得更贵,提升传播价值也很重要,甚至有争议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可持续是指盈利了,如有能力,就开第二家第三家。其能力迁移了,差不多就形成了一种商业模式。

预制菜要着重考虑自时代需求,研发更多符合新时代、新场景的产品。

自时代是指“自信、自立、自我实现”的时代。

首先,我们离开家乡去打拼就是一种自信自立,因为远离家乡,不再是妈妈做啥我吃啥,此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吃饱方式。

自我实现是“我有我的心声需要表达”,于是有传播的去中心化,有了自渠道、私域直播、自媒体账号等。

预制菜要与年轻人融合。但强调的是半产品的融合,也就是不能全部做完,要让年轻人有参与感。如宜家,让年轻人自己回去拼装整套家具,让他们在拼接过程中获得自我实现。再如欧美的披萨,他们购买冷冻或冷藏的披萨饼,然后放自己喜欢的酱料和辅料,推进烤箱里一烤,就认为是自己在做饭,而不称之为预制菜。

           设计可赋予预制菜更多情感

 Q2:可以怎样将创意设计与预制菜相融合?

胡传建预制菜要解决情感的刚需。有时我们吃饭,需要的是经过情感加工的,或者说现场体验。比如我们周末回到家,想要吃到的是妈妈的味道。生活它本身就不是单层面的。实际上有了工业化,我们反而越来越偏好感性的东西。

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发现问题很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就会寻找到一个好答案。而良好的品牌体验就是去解决问题,并需要考虑在此过程中是否能跟他产生情感。

预制菜作为新兴事物,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未知和怀疑,我们或许可以从品牌设计的角度看预制菜,做出新尝试。

最近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叫服务设计,指的是每种服务实际上是可以被设计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需要通过这些物所带来的某种服务,或者某种体验。今天的品牌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服务,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识别。品牌不仅仅是表达统一标准,还有一些情绪。比如说太二可能是二的,探鱼可能是探索好玩的东西。这种创意的表达有可能会创造知名预制菜品牌。

我们当然可以复制传统家常菜或经典菜,做成预制菜包装,但我们更应该去设计一些与时俱进的产品,打造良好的品牌体验。对预制菜企业来讲,考虑品牌和需求的紧密联系也很重要。针对不同需求去进行设计,会是一个很好的交互连接方式。好的设计或许可以让用户感觉到高情绪价值和幸福的感觉。

 解决需求要有“用户思维”而不仅是“卖货思维” 

Q3:预制菜可以如何解决需求,并让它更有温度?

胡传建:要有用户思维,而不仅仅是卖货思维和生产效率思维。预制菜的背后,要多思考用户有没有参与,怎么才能解决他们当下的需求。

预制菜首先是满足90后00后以及老年群体的功能需求。他们对食物的社交性需求比较小。00后本来也有社交需求,但其财富暂时不能支撑,所以年轻人可能会放弃从食物中获取社交,而可能从游戏等途径获取。

预制菜需要在满足年轻人功能需求的同时,免费赠送象征性的价值和情感价值,所以我们需要给他积极的标签。如我们最近推出的“未来食物”,年轻人会觉得我吃的是“未来食物”,吃这个不是因为我穷,是因为我年轻,我是未来人。

但预制菜节约的不是就餐时间,节约的是做饭时间。虽然3分钟或10分钟可做出一顿饭,但并不要求你用很快的方式去吃完。所以预制菜也可以是“快煮慢食”。慢食可以满足社交需求。

   预制菜应改变传统的品牌构建方式

Q4:预制菜应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

胡传建:目前,国内不少做To B的企业没有足够的品牌意识,只有所谓的加工意识和生产效率意识。预制菜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的标签,建立To B话语权。

如英特尔做芯片,它当时推出“英特尔inside”计划,要求CPU放在电脑中时,必须把英特尔标签贴上。

新时代的品牌是利益相关者的交互产物。基于当今大环境,预制菜能够跳开原来传统品牌构建的方式,去创建自己的品牌。通过电商、直播、私域渠道等,预制菜可以直面消费者。这种连接方式和渠道,可以瓦解和重建部分业态。

今天一些小微的预制菜工厂,其实也可以创造个性。你说哪个预制菜更好吃,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同样一个东西,场景打造的本质点是符合当下的需求。不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叫产品,是完成了客户的需求和任务之后才叫好产品。

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是让一个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没有合理明确的认知,很难做好品牌。

这个实际上也是新时代的变化。比如说我在之前一些场合,有讲过“自”有6个方面,分别是自时代、自渠道、自品牌、自创造、自组织和自文化。就是说连接方式变了,新时代的品牌应该重新定义。

现在我们在进行“未来食物”计划,其实当时提出了一个叫 c to s to b,我们要做价值的共生网络,要形成一个标准,赋能更多不具备营销能力的一些工厂,让他们专注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分配机制可以发生变化,代工厂和品牌可以形成关联。

我们可以在当下进行深度思考。预制菜产业同样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理解和思考,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如果能够有可复制、可传播的样本,对预制菜产业来说,也是一种积极性的标签。

     预制菜需要高频载体和有效表达

Q5:预制菜怎么做,才能让消费者更接纳(拉新)?如何提高复购率(留存)?

胡传建:关于预制菜,目前我们还是放在了“菜”上,其实这个载体还是较低频的。我们应该去思考一些更高频的载体,如饭、面、包子等。所谓的预制包、预制饭、预制面,其实现在也有,但还没有特别知名的品牌。如果搞点创意出来,可能会颠覆预制菜的这种现状。

“不到店的顾客更加重要”,这句话对预制菜来说也非常有借鉴意义。很多时候对“非到店用户”的连接,在于如何让他脑海中形成记忆点。就拿太二酸菜鱼做例子,它本来就有很多粉丝是非到店用户,即使所在城市没有门店,也不妨碍粉丝对它的喜爱。

预制菜也一样,需要在消费者记忆中占领一席之地。当预制菜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会很快地做出选择。怎样让他继续回头复购,也非常关键。

当然,还需要考虑预制菜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说你今天来的真巧,我刚钓了一条鱼,这个时候我想表达的是新鲜。另外一种表述是,你来得真巧,我这个鱼腌了三天了,我强调的就不是新鲜,而是入味。再如同样的配料,同样的配方,放到一个大锅里就感觉不那么美妙,但用小锅炒一盘可能就会觉得很有温度。这就是不同表达方式的展现。

工业化的预制菜和在家自制菜肴是不矛盾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表达出来。在预制菜方面,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如何表达更恰如其分。


【统筹】阮定国

【记者】喻淑琴

【通讯员】康紫铃 范雨婷

【来源】南方+ 南方农村报  预制菜大卖场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郑玉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