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年重构潮汕侨批局家族故事,华侨爱国爱乡赤子深情代代传承

南方探针
+订阅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陈海忠对位于汕头市潮阳区的陈四合批局,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整理并刊发了该批局创始人陈云腾及其后代的家族故事。

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对话陈海忠,为读者揭开这段批局的百年历史和一段华侨爱国的赤子情深。

陈四合批局现状(受访者供图)

陈四合批局现状(受访者供图)

侨批局历经几十年浮沉具有代表性

南方日报、南方+:可否先简要介绍一下陈云腾和陈四合批局?

陈海忠:陈四合批局创办人陈云腾是潮阳人,在乡里人称“老四伯”。早年,陈云腾被卖到印尼日里做苦力,期满后,关系熟络的他常为乡亲侨眷传递信款,当起了水客。久而久之,托他传递信款的人越来越多,积攒了一定名望和资本后,他回家乡开设了陈四合批局。

陈顺荣是陈四合批局的批脚,23岁时进入陈四合批局,对侨批局的运作非常熟悉。

当年侨批最兴盛的时候,批局内勤、外勤人员加起来有30多人,分区域送批。送批的范围有大宅、胪岗(现胪岗镇)、汜水(现潮南泗黄)、普宁、峡山、汕尾等地。当时,陈顺荣负责汜水,再过去林军草尾(现为和平镇临昆上村、铜盂镇草尾村)到港口(现铜盂镇港口村);最远发到普宁安仁蔗山(现为普宁市梅塘镇安仁村),来回要走三天三夜。此外,侨批也有淡旺季之分,一般在10月开始到快过年的时候,侨批量就会猛增。

侨批局是联结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侨眷的桥梁,1936年汕头侨批业同业公会有会员商号75家,规模较小、没有加入公会的还有30家。分发侨批批教的数量众多,遍布潮汕各地。对于侨眷来说,批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南方日报、南方+:这个批局和其他批局比对的话,特别之处在哪里?

陈海忠:陈四合批局是近代潮汕众多批局中普通的一个,大概属于中等规模而已,财力也不是特别雄厚,即使在最辉煌的20世纪30年代初,陈四合批局也都很低调,在地方报刊、商会的档案中都很少出现批局的名字。

陈云腾老先生白手起家,能做到这个成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也正是因为它的普通,我觉得更加有意思,或者说更加接近于实际。历史,或者生活,不只是水面的那几朵绚丽的浪花,无数平淡无奇的水珠汇成的缓缓流水才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主流。

该批局所处的地方与潮汕很多地方不同,的确有些特别之处。批局所在地是瓯坑,现属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这个地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处于我党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边缘,批局有时候需要到根据地内发侨批侨汇,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也一度侵入两英,占据批局大楼。可以想象,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批局的经营需要极高的智慧与魄力。

批局批脚的口述资料成为重构历史关键

南方日报、南方+:您是如何发现这个故事的?

陈海忠:2011年,我到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造访大学时代朋友陈永鸿,听闻他家祖上是做侨批的,开设陈四合批局。批局大楼还在村中老寨,遂请他带路前去参观。我发现他的高祖父陈云腾就是这个批局的创始人。我们找到民国时批局的批脚陈顺荣老人做口述。陈永鸿在美国的老叔陈运泽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于是促使我们完成了对整个批局故事的重新构建。

陈四合批局大楼目前结构完整,外墙虽有些许剥落,但整体仍属完整。表面上看,仍然很坚固。让人不得不佩服当时建筑的质量。

南方日报、南方+:在收集整理、走访这个批局的故事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陈海忠:从搜集资料到正式完稿,经历了10年。做地方历史,特别是民间的历史,最大的困难在于资料的搜集。主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国家的、官方的历史,地方、民间的资料很零散,不成系统,甚至是缺失的。

在官方的文献中,对这个批局及陈氏家族成员很少有相关的记录,毕竟他们都是草根。对于批局,我在档案馆中只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工商业改造时,在一些工作报告中涉及批局信息而已。当然我在香港历史档案馆也找到该批局在香港的分号——香港陈四兴批局登记的材料。

用口述资料来补充,这也是这个项目的优势,因为陈家的后人还在,批局的工人也在。但是这也带来另外的问题,一就是各种口述资料可能存在互相矛盾的情况,这很考验史料辨析的工夫。

最大的遗憾,也是目前国内外侨批研究缺失的一环,就是关于侨批局“钱”的流转情况,由于目前还没有看到侨批局的账本,实际上很难有较好的研究。

华侨爱国赤子之心代代传承

南方日报、南方+:您怎么看这个批局反映的背后的故事承载的意义?

陈海忠:陈云腾是清末以来潮汕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物,正因为他的普通,足以代表同一时期的众多潮汕人,而跨国性是这个区域、这些人群的基本特征。而陈云腾的家谱,也具有当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征,也就是流散在海外的家庭、房支在家族谱中占有重要位置。

此外,我还认为,这个故事承载的重要意义在于,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无数海外华侨华人时刻不忘祖国、不忘家乡、惦记乡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他们以自身的努力不断向全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要永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记者】沈丛升 实习生 许可

编辑 施心怡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