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
一种跟胰岛素很像的注射剂已进入临床
被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那就是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RA)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与胰岛素均需要存放于冰箱
用法均为皮下注射
因此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
不少患者将GLP-1受体激动剂误认为是胰岛素
但是除了保存和用法有相似之处外
GLP‐1RA与胰岛素是完全不同的降糖药物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药的区别吧
1
名称特点不同
现在药品的品种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人们往往通过药品名称来区分不同的药品,部分药品命名时往往根据自身特有的属性来命名。
胰岛素是人体的重要降糖激素,目前市面上的胰岛素的名字里都有“胰岛素”三个字。而现在市售的GLP-1受体激动剂是将天然的GLP-1进行结构修饰后的肽类物质,因此大多数这类药物名字中都有一个“肽”字,所以我们可从名字上快速区别两种药品。
2
作用机制不同
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模拟天然胰高糖素样肽‐1(GLP‐1)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而胰岛素则是通过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3
适用人群不同
胰岛素适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而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会增加体重。GLP-1具有减重效果,因此更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此以外,多项研究表明GLP-1RA同时兼有降低收缩压、改善血脂紊乱以及潜在的心血管受益等优点。
特别注意:GLP-1受体激动剂不可替代胰岛素,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4
分类特点不同
我国上市的GLP-1RA主要依据药代动力学分为短效的贝那鲁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和长效的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周制剂)、司美格鲁肽(周制剂)、洛塞那肽。
常用胰岛素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胰岛素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以及双胰岛素类似物。
5
用法用量不同
GLP⁃1RA一般先给予起始剂量,之后根据患者临床反应直接增至治疗量,无需根据血糖情况频繁调整剂量。具体用法用量如下:
艾塞那肽起始剂量为5μg每日2次,根据患者临床反应,在治疗1个月后剂量可增至10μg每日2次;注射时间在早餐和晚餐前60min内(或每天的2顿主餐前;给药间隔大约6h或更长)。
利司那肽起始剂量为10μg每日1次,治疗第15天剂量增至20μg每日1次;注射时间在每日任何一餐前60min内。
利拉鲁肽起始剂量为0.6mg每日1次;至少1周后,剂量应增至1.2mg;根据临床应答情况,为进一步改善降糖效果,可在至少1周后将剂量增至1.8mg。利拉鲁肽每日注射1次,可在任意时间注射,无需根据进餐时间给药,推荐于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建议选择每天最为方便的时间。在改变注射部位和时间时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艾塞那肽周制剂剂量为2mg每7d(每周)1次;可在一天中任意时间注射,无需根据进餐时间给药。
度拉糖肽起始剂量为0.75mg每周一次。为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剂量可增加至1.5mg每周一次。最大推荐剂量为1.5mg每周一次。
胰岛素给药时间与GLP⁃1RA差别较大,不同种类的胰岛素用药时间不同。
速效胰岛素(如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起效快,可餐前即刻注射;
短效人胰岛素起效较速效胰岛素慢,需餐前30min注射;
预混人胰岛素应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可在餐前即刻注射或餐后立即注射;
基础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可部分模拟正常人体的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作用,帮助控制基础血糖。一般每天注射1次,建议每天同一时间注射。
胰岛素剂量起始和调整方法也与GLP⁃1RA不同:
(1)胰岛素起始剂量:基础胰岛素起始剂量0.1~0.2U·kg-1·d-1;餐时胰岛素一般起始剂量为4U;预混胰岛素每日1次起始剂量0.2U·kg-1·d-1;每日2次起始剂量0.4~0.6U·kg-1·d-1,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2)胰岛素剂量调整原则:根据中餐前、晚餐前和睡前血糖水平分别调整早、中、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睡前基础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次,每次调整的胰岛素剂量为1-4U,直到血糖达标。
6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不同
胰岛素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01
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为避免由于胰岛素用量相对过大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血糖,逐渐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02
胰岛素水肿多见于首次使用胰岛素
尤其剂量偏大者。其原因与用胰岛素控制后发生的水钠潴留有关,多可自行消退,少数需要用利尿剂。
03
过敏反应
胰岛素过敏可分为局部表现和全身表现,一般在注射后数分钟出现,多数患者仅出现局部表现,极少数患者可合并有全身表现
04
脂肪代谢障碍
注射部位可能会发生脂肪代谢障碍(包括脂肪萎缩和脂肪增生)。在特定注射部位不断轮换注射点,有助于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
05
视力障碍
胰岛素治疗时部分患者出现视力模糊,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视力一般会在几周内逐渐恢复
06
体重增加
其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可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促进葡萄糖和脂肪的合成,其次血糖控制后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患者食欲增加。此外,随着血糖的控制,尿糖排泄减少致使热量消耗降低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GLP‐1RA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01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尤其以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较常见,一般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轻。临床使用可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不耐受者应停药并及时更改为其他治疗方案。GLP‐1RA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可能会加重T2DM合并严重胃肠道疾病(如重度胃轻瘫、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胃肠道不适,故此类患者不推荐使用
02
低血糖
GLP‐1RA单独使用极少发生低血糖,但与其他降糖药物(如磺酰脲类降糖药、胰岛素)联用时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如果发生低血糖可适当减少其他降糖药物剂量
03
急性胰腺炎
临床使用中曾报告与GLP‐1RA治疗相关的急性胰腺炎不良事件。因此,出于安全性考虑,不推荐有胰腺炎病史或高风险的T2DM患者使用GLP‐1RA
总结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T1DM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T2DM虽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仍需使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为非胰岛素降糖药物,不仅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还可以改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部分GLP‐1RA被证实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两种降糖药物各有所长与不足,因此使用时需个体化用药。
参考文献
[1] 药品说明书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0, 59(11):836-846.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13(4):95.
作者: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蓝丽萍
编辑:温嘉林 徐如梦
责编:陈广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