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
你发朋友圈会屏蔽同事吗?
像这种
一键清静~
我们共事好几年,怎么你朋友圈变成了一条横线?
......
其实
微信的社交生态一直是互联网热点
有人认为保留私人空间无可厚非
也有人认为屏蔽同事不太礼貌、不ok
更多的人则把该行为引申到
“职场微信礼仪”范畴中
▲ 制图:刘越
那么
......
朋友圈屏蔽同事算不礼貌吗?
✦ ✦
✦ ✦
大部分网友肯定“朋友圈屏蔽自由”。
但也有少部分网友觉得这其中大有文章。认为屏蔽这件事,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Ta屏蔽了所有同事,我不介意;如果单独屏蔽了我,我会想要了解原因,思考是不是沟通中产生了问题。”
其实
在“职场微信礼仪”中
除了“朋友圈屏蔽同事”
还有一些行为受到网友热议
01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求你别再给我发长语音
✦ ✦
✦ ✦
02
24小时的清静
是我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
✦ ✦
✦ ✦
如今职场的一部分岗位,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界限似乎无法严格切割。有网友认为,微信作为社交工具,无形中让渡了使用者的私人空间,让不少人“压力山大”。
但这种困惑并不仅仅是当下的时代特征,“现在科技发达,你感觉生活跟手机深度绑定,但实际上在很早以前就有类似情况发生。还记得马三立的相声《开会迷》吗?50年代没有手机,工厂领导要开会,照样会派通讯员去家里找你。”
03
你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
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收到”
✦ ✦
✦ ✦
/ 如此沟通太“上火”了...... /
▲ 制图:刘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只隔了一个办公室,他却不回你的微信消息。
明明大家用的都是每秒10M-12M的WIFI,你的同事却活得像个刚通2G网的冲浪菜鸟。
有一种“好好交流”,叫“请勿已读不回”。
“微信沟通到一半,前一秒还在,后一秒瞬间掉线的人,真是让人发自心底的赞(生)赏(气)。”——@网友小孟。
“我给他发信息不回,却看到他给别人的朋友圈点赞,不能忍。”——@网友小高。
而比起“已读不回”,“钓鱼式沟通”也让人无语凝噎。职场对话不是开盲盒,信息互换需透明。
有一种“好好交流”,叫“开诚布公”。
“加了好友后,不坦白身份信息,遮遮掩掩含糊其辞,无法让人放心合作。”——@网友来喜。
“打招呼用‘在?’,然后不说具体啥事,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网友Ina。
04
你犯错我受折磨
谁给你的自由过了火
✦ ✦
✦ ✦
/ 讲分寸、知进退的边界感是对他人的尊重 /
▲ 制图:刘越
有网友曾调侃:“如果一个地方的同事含量,超过了60%,那么不管这个地方原来是干什么的,它现在就是职场了。”
而在职场中,讲分寸、知进退的边界感是对他人最高级的尊重。
“不打招呼就加他人微信不太妥当,微信作为一个比较个人化的社交平台,添加对方的时候还是提前询问一下意见再加比较好。”——@网友小曹。
“布置任务的时候单刀直入,用命令口吻会让人觉得很没礼貌,尤其是一些平级间的沟通。”——@网友小谢。
“发暧昧的视频、图片、表情包比较没有边界感。有一次我和异性下属沟通时,不小心发了一个‘抱抱’的表情包过去,超过3分钟就撤不回了,尴尬了一段时间。”——@网友可可。
不难发现,在以上“职场微信礼仪”中,从“保留彼此的私人空间”到“在交流中维持礼貌”,皆离不开尊重、专业、互相体谅这三个关键词。
英国法律史学者梅因曾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谈道:“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诚然,作为一款社交工具,微信自在随心的社交属性在职场这个限定范畴之下,需要有所收敛。
不学礼,无以立。人是群居性的动物,职场微信社交依旧是“社交”的分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做到律己、敬人,或许是保持高质量职场微信社交的不二法门。
今日互动
@职工小伙伴们
你觉得在微信聊天中
最重要的礼仪是什么?
「留言区」和大伙儿聊聊呗~
- 内容来源 -
中国新闻网、微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