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产业兴县!海丰县跻身广东百强县

南方+ 记者

日前,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2022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广东分论坛”发布了《2022广东省区县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汕尾市海丰县跻身百强榜单,并位列第55名,为汕尾排名最靠前的县(区、市)。

近年来,海丰县锚定五年内奋进全国“百强县”目标,坚持产业兴县、创新强县,守护绿水青山、筑牢民生根基,加快建设实力海丰、魅力海丰、生态海丰、活力海丰、幸福海丰。

海丰市城市景观。

海丰市城市景观。

经济发展:产业载体完善,产业体系升级

“2022年广东省百强区县”榜单在客观分析广东省区县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四个维度出发,系统比较了各区县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方面,海丰县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切入点,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落脚点,打造“3+3+N”现代产业生态圈,“一城一区三园”产业载体日臻完善,逐渐建立起了“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的现代产业体系。

为构建“3+3+N”现代产业生态圈,海丰县精心布局总部经济、大美丽产业、电子信息制造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持续推动金银、珠宝、纺织服装3个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做强做优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N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

同时,“一城一区三园”产业载体日臻完善,生态科技城累计引进星际动漫、德康威尔、海迪时尚美都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起步区快速推进,征地、建厂房、引进各类首饰企业方面成效显著;创建了梅陇首饰、可塘珠宝和生态科技城合利3个电商基地,成为传统特色产业育新机、促转型的新亮点。

海丰县可塘镇荔塆珠宝广场。

农业方面,海丰县已经成功打造1个省级现代粮食示范区和丝苗米、蔬菜、莲花山茶等3个省级产业园,培育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8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设2个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丝苗米、蔬菜、畜禽、水产、水果、茶叶6大生产基地,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

海丰农田景观。

第三产业方面,海丰县活力四射,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电商企业、个体网商7503家,年均交易额92亿元,荣获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同时,海丰打造了红宫红场4A级景区、“红色文化街”和新山、坡平等一批红色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业经济量质齐升,第三产业活力四射,海丰县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1∶45∶44,荣获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称号。

2022年1至8月,海丰县引进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额151.4亿元,海迪时尚产业园、海胆黄跨境电商等重大项目成功落地;全县8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81.73%,11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15.3亿元,同比增长3.6%。

科技创新:“个十百千万”工程赋能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海丰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词,近年来,海丰县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切入点,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不久前,汕尾海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成立。该开发区的落地建设为海丰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升档、激发工业创新潜能开启了新引擎。截至目前,该园区招商引资已落户项目85个,已供地239.3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达527.25亿元。现园区拥有美达化工、星际动漫、一开电气、娜菲实业、龙兴机械、众恒科技、群信科技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6个、中试基地2个、科技孵化器2个、众创空间3个,园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海丰生态科技城。

为加速提升科技创新软实力,海丰正在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赋能创新驱动。“个”是大力培育栢林电子“专精特新”和德康威尔“顶天立地”企业,力争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十”是以创建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区为契机,引进10家以上“双区”高校、科研院所与海丰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深化“总部研发在‘双区’,生产基地在海丰”模式;“百”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实现相关企业总量突破100家;“千”是迭代升级“海纳英才”人才计划,引进硕博人才和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才1000人以上;“万”是充分激发全县近7万家市场主体活力,力争新增市场主体1.5万家以上,形成“铺天盖地”的市场活力新业态。

社会民生:用心用情保民生,增强群众幸福感

海丰县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保障方面成效显著。2022年1至8月,海丰县发放社会救助款1.9亿元,基本养老和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8%、93%,在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47395人,参保率100%;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15763人,参保率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83717人,参保率99.9%。为增加就业,海丰县“三项工程”培训1770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

在教育方面,海丰县不断优化教育配套,提升教育质量。海丰县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工程,计划新建公办幼儿园29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所,新增学位2.1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2所,新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3150个、中小学位3500个。据统计,2022年,海丰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46.36%,特控线上线率7.74%,较去年分别提高6.06个百分点和0.28个百分点,两项数据均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同时,高标准打造汕尾海丰卫校、海丰技工学校等院校,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

海丰校园景观。

为优化配置城乡卫生资源,海丰县加快构筑“中心城区医疗服务圈+医疗卫生次中心+一般镇卫生服务”体系格局,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和推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升级建设县彭湃纪念医院、县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各建设项目完成后,全县总床位数将达到近500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将远超卫生强县5.4张的标准。其中,彭湃纪念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后早期床位数950张,完善配套后可达到1500张。同时,谋划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带动推进彭湃纪念医院新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生态环境:防污染、优生态,守护青山绿水

深秋时节,漫步海丰县黄江河畔,沿岸树绿花红,碧草如茵,宽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蓝天倒映碧波,俨然一块用翡翠色打底的硕大水镜,炫目的霞彩熠熠跳跃……

青山绿水背后,离不开汕尾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铁腕治水的努力。2020年,海丰环保分局开始黄江河西闸国考断面水质攻坚,这曾被认为是最难以达标的国考断面之一。

为完成攻坚,汕尾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紧盯业务、防疫“双主线”不松劲,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研究所的技术服务团队,量身定制精准攻坚方案,推动当地政府每周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困难,并加密环境监测把握水情变化,铁腕整治环境违法行为。

在打出一系列精细化治理措施与治污工程的建设的“组合拳”后,2020年当年就成功扭转了黄江河水质不达标的被动态势,汕尾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被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评为全省重点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集体。2021年,汕尾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持续发力,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下足治理功夫,实施强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手段,黄江河国考断面水质发生再次蝶变,实现全年稳定达标,进一步筑牢了防治成效,巩固了攻坚战果。

针对本地的生态问题,海丰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统筹牵头作用,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站、垃圾压缩站等,配齐了环卫人员的垃圾清运车。同时,还通过检查、标语等搞好宣传,倡导大众自觉爱护环境,同时还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的时机,大力宣传环保,引导群众自觉爱护青山绿水。

黄江河西闸国考断面水质攻坚是海丰整治生态环境质量成果的一个缩影,除铁腕治水外,海丰县坚持“治”“控”“建”三字方针,聚焦“防污染、优生态”。

一方面,下功夫去“治”,全力整治环境违法违规,加大工业废气、工地扬尘、秸秆禁烧等管控治理,规划建设整县捆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一体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另一方面,下决心去“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完成省下达年度能耗“双控”指标任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使用电动公交车和新能源汽车;推进生活垃圾城乡收运处理一体化,实现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另外,下力气去“建”,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推进中闸、梅尖、船路水闸重建和红花地、平安洞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打造黄江河“一河两岸”生态长廊,建设“万里碧道”;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争取国家级生态修复项目落户海丰;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记者】郭杨阳

【通讯员】曾国明

编辑 见习编辑李恺莉 陈梅玉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