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梅州农商银行迎来改制成立四周年,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四年前的10月26日,梅江河畔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梅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梅州农商银行”)正式挂牌开业。

梅州农商银行在改革浪潮中孕育而生,这个梅州市梅江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合体工程,让传统的梅州农信社转变为集现代管理与金融理念为一体的新银行。

改制成立四年来,梅州农商银行跬步不休,始终秉承普惠金融理念,坚持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战略定位。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展各类业务,针对各种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研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经营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截至2022年9月末,全行资产总额218.6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87.58亿元,增幅66.84%;各项存款总额173.82亿元,较改制前增加64.15亿元,增幅58.49%;各项贷款余额118.19亿元,较改制前增加52.35亿元,增幅79.51%;累计缴纳各项税款达2.9亿元。

聚合金融之力

红色引擎激发转型新活力

又到一年金柚飘香时,驱车前往梅县区桃尧镇,可以看到村落房前屋后、田园山坡尽是被成熟柚果压弯了枝头的柚子树。

“小吴来了,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好政策?”见到吴小田上门,桃尧镇的村民热情地招呼他。来自梅州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吴小田如今多了一个身份——金融特派员。

金融特派员派驻工作是梅州农商银行系统实行党建结对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党建为引领,将金融特派员工作与城乡融合、乡村治理、农业农村改革等紧密联系起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多亏了农商行,资金马上得到了解决。看到自家柚园的规模越来越大,自己的腰包也越来越鼓,十分开心。”柚农刘秀华说,她种有30多亩金柚,因扩大柚园投资规模需要一笔投入,当时她第一时间想到了吴小田。

吴小田得知情况后马上进行了解,对刘秀华展开授信。为减轻柚农负担,吴小田还帮她申请了贴息贷款,既解决的融资难题,还帮客户省利息。“改制不改向,我们始终保持支农支小的心,农民有需求我们就有行动。”吴小田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重头戏,涉及农信社改革的话题近年来被多次提及。

梅州农商银行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历经了三次变身: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再到现今的农村商业银行。“每一次的革新,都是为了能给客户带来最优、最好、最便捷的服务。”梅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卓仲宇表示。

改制四年以来,梅州农商银行经受考验笃定前行,历经风雨持续壮大。这其中有何秘诀?

“企业管理是‘目’,党建是‘纲’,要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纲举才能目张。”卓仲宇说,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企业成长的主心骨,该行将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梅州农商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型。

梅州农商银行主动走访中小微企业,为他们纾困解难,精准滴灌金融“活水”。  袁群华供图

梅州农商银行主动走访中小微企业,为他们纾困解难,精准滴灌金融“活水”。  袁群华供图

一路走来,在党建引领下,梅州农商银行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

据介绍,梅州农商银行着力构建和完善“有效法人+有为系统”的系统治理结构和机制,将党的核心作用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起来,有力创建“五强五化”示范党组织。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开展“千行千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制定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实践活动,与当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共谋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目前,梅州农商银行党委与各镇街党委、辖内基层党支部与村(社区)党组织签订党建结对共建意向书。

激发创新之智

为企业带去金融“活水”

“养殖肉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仅养殖周期长,而且流动资金少、贷款也难。还好我们已经不为资金发愁了,近期还新购了一大批饲料。”梅县区一家黄牛养殖场负责人说。他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原来,该养殖场申请的“肉牛活体抵押”贷款到账了。梅州农商银行采用“银行信贷+肉牛活体+数码身份”的信贷业务模式,及时弥补了企业流动资金的缺口,加快促进养殖企业向规模化发展。

梅州农商银行设立54个标准化网点,实现梅县、梅江乡镇区域标准化服务网点全覆盖。受访者供图

梅州农商银行设立54个标准化网点,实现梅县、梅江乡镇区域标准化服务网点全覆盖。受访者供图

今年,梅州银保监分局联合印发了推进畜禽活体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梅州农商银行迅速行动,推出“畜禽活体抵押”贷款产品,既提升了借款主体融资的可获得性和融资效率,又降低了融资成本。

此次“肉牛活体抵押”贷款的成功落地,是梅州农商银行继在“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的基础上,再次盘活了其他涉农生物资产的有效运用,进一步验证了将牛、羊、鸡等畜禽活体抵押是可推广、可复制的。

放眼梅州,“柚商贷”“柚农宝”“光伏贷”“真猪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不断推出,为企业带去金子般的信心。这背后,是梅州农商银行针对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产品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长期以来,农业经营者是最渴求资金的一大群体,但因可抵押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弱,他们普遍面临融资难、贷款难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梅州农商银行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实际,优化内部信贷审批流程,大力创新信贷产品。

创新不止,服务大局。作为地方性独立法人银行,梅州农商银行坚定扎根梅州本土,持续反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作用。

走进广东合百草制药有限公司的制药车间,洗润、切制、炒制、烘干、包装……每道工序生产线上的工人都戴着口罩有序地忙碌着。

“罗行长又来了,今天带来有什么好政策?”广东合百草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义见到梅州农商银行西郊支行行长罗伊曾一点也不生分,介绍起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该公司主要生产黄芩、苍术、连翘等中药饮片120多种,去年产值达1亿元,是梅州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的重要一员。

“我司与农商银行合作以来,银行工作人员经常上门走访,告诉我们一些最新的政策和措施。”陈建义说,农商银行为其发放的贷款犹如锦上添花,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据悉,该行精准投放信贷资金到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大力支持高新技术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制造等产业发展,帮助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如铜箔产业、生物医药、高锰酸盐等扩大产业规模。至2022年9月末,梅州农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15.38亿元,对比改制前增加9.04亿,增速147.32%。

奋进致富之路

探索“勤劳金融”发展新路子

邓文光是梅州农商银行驻梅县区西南村的金融特派员。“村里从事金柚种植的柚农共440户,种植面积2270亩。”谈起村里的情况,邓文光如数家珍。

当初金融特派员到村入户,村民们对此并不理解。但随着金融特派员工作不断深入,村民意识到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贴心的金融服务。

梅州农商银行派驻金融特派员141名,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受访者供图

梅州农商银行派驻金融特派员141名,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受访者供图

如今,乡镇的老百姓一有资金需求,就找“小李”“小林”“小王”……金融特派员的靠前服务,从过去不被了解到被当地群众称赞和需要,村民的金融获得感有了显著的提升。

打破信息不对称,与农户心贴心,这是梅州农商银行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作的宝贵经验。

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政务通、信贷通、理财通、信用通、销售通)工作是广东农信的头等大事。梅州农商银行全力推动该项工作,共派驻金融特派员140多名,实现了26个镇街、518个行政村三级联合共建全覆盖。通过下沉重心、下沉服务,逐村逐户地“深入走、反复做”,积极探索党领导数字化时代“勤劳金融”发展新路子。

同时该行落实整村授信,简化办贷手续,降低融资门槛,由下至上整体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至目前,梅县区、梅江区已完成整村授信行政村109个,总授信额度达10.9亿元。

今年7月8日,梅州农商银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发动金融特派员与辖区派出所民警联合起来,充实了全民反诈力量。同时也延伸了金融服务触角,提升了群众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与此同时,梅州农商银行以“广东农信普惠金融户户通”数字化平台为依托,与梅州市政数局开展深入衔接,在梅县区、梅江区各村居布放498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推广使用“户户通”APP,搭建便民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客户、尤其是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和基础金融服务,有效提高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梅江区墟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不少前来使用“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办理业务的群众。周边商户、住户只需携带身份证,即可就近“自助办事”,其便民利民的特点获得了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感觉非常方便,节约了很多时间,指引也非常清晰。”刚办理完业务的市民陈小姐说。

用脚步丈量责任,梅州农商银行的发展与梅州乡镇始终相连。时至今日,背包下乡、走村串户的金融服务方式仍活跃在梅州的田间地头,梅州农商银行不断打通金融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用脚步勾画出遍布梅州大地的金融服务区域图。

■对话

梅州农商银行副行长丘瑞祥:

高质量建设“小而美”地方法人银行

行至半山不止步,中流击水再奋进。改制四年来,梅州农商银行坚守支农支小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以实际行动释放出改革的强大活力和发展的巨大潜力。回归当地、回归本源,今后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县域经济和实体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南方日报就此专访梅州农商银行副行长丘瑞祥。

南方日报:梅州农商银行历经多次体制变迁,您作为农村金融工作经历的“老兵”,见证了梅州农商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全过程。在您看来,是什么推动了梅州农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丘瑞祥:“我们自强不息的农信人,情系‘三农’,志在四方;我们继往开来的农信人,挺立潮头,乘风破浪。”这两句话是广东农信之歌的歌词,我想也是这个问题最贴切的回答。

在我看来,是我们农信人一颗颗赤诚的心。心怀初心,肩负使命,担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责任,积极践行“勤劳金融”,坚定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最终不仅赢得了梅州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更将我们的农信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和台阶。

回想起四年前改制挂牌之时,我们耳边出现了许多质疑和争议的声音,但是我们没有丝毫退却。时代既然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制转型是促进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就必须不负时代、整装出发,全力以赴。

梅州农商银行是由原梅江区、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并而成,农信社改为农商行,招牌虽变,定位不改。那时候,梅州人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农信社仿如一夜间不见了,摇身一变成了农商行。而我们农信人最深刻的体会是这华丽的转型,让我们摆脱了困扰业务发展的历史包袱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桎梏,真正地回归本源,激发释放出经营活力。以全新的样貌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更好地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深耕“三农”小微,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南方日报:扎根本土、支农扶小,一直是农信社的服务宗旨和特色。改制后的梅州农商银行如何一如既往守初心?在支农扶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丘瑞祥:54个标准化网点,实现梅县梅江乡镇区域标准化服务网点全覆盖;141名金融特派员、518个行政村居,初步建成梅州各村(社区)金融服务矩阵;137个助农取款服务点、498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织密织牢农村金融服务网;24.7万户个人建档、7.8万户对公建档、3.2万户“户户通”APP推广,扎实构筑普惠金融稳固基石。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记录的是梅州农商银行扎根本土、支农支小的心路历程,更彰显着我们农信人不变的初心和信念。

梅州素有“金柚之乡”“长寿之都”等美誉。作为地方本土金融机构,为有效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我们积极发掘地方“产业+特色”,抓好“三农”条线“整村推进、整村授信”。小微条线“整街推进”,园区“扫园”覆盖工作。主动对接不同客户群体,创新设计信贷产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金融服务方案。如创新推出了支持民营经济、城乡个体及私营经济发展的“成长好易贷”“成长免抵贷”,帮助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安居贷”,支持当地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光伏贷”,有效破解涉农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缺乏传统抵押物难题的“真猪贷”“农担贷”等。

截至目前,我们的涉农贷款近60亿元,较改制前增幅达71%;小微贷款近85亿元,较改制前增幅达121%,有力推动了辖内“三农”、小微事业发展。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接下来,梅州农商银行将一如既往坚守支农支小、支持实体经济初心使命,着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小而美”地方法人银行,切实履行地方金融长子责任担当,为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农商力量。

原标题:

支农支小守初心 躬耕金融砥砺行

梅州农商银行迎来改制成立四周年,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记者】汪思婷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