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中国创新药从0到1的探路者 | 深圳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南方+ 记者

西达本胺12年,西格列他钠19年。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芯生物)的原创新药不断刷新中国新药成功研发上市的时间长度记录。

2021年,1类创新药西格列他钠片获批上市,早在2002年,微芯生物首次发现这一新分子,2004年12月,便提交了该药首个临床申请,到2019年才提交上市申请,再到2021年最终获批,研发周期长达19年。

10月9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分社执行的深圳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到这家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公司。

漫长的新药研发中,微芯生物关注焦点有什么?目前中国新药研发和资本环境如何?未来微芯生物有何规划?

历程:回国创业21年上市两款创新药

2001年,鲁先平与程京、宁志强、石乐明和胡伟明等5位跨国药企高管和大学教授携带技术和资金回国,在深圳成立了微芯生物。

2001年微芯生物初创团队。受访者供图

2001年微芯生物初创团队。受访者供图

这一团队对创新药有深刻认识和研发经验,尤其是在核激素受体领域颇有造诣,“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价格可承受的创新机制治疗药物”成为创业团队的初心和未来目标。

多年来,中国原创新药匮乏、进口药物不可及、价格不可承受。在鲁先平看来,是因为原创新药是一个跨学科、跨技术、跨领域的高度整合体系,具有“三高一长”(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征。

微芯生物专注于原创新分子实体药物的研发,与跟随模仿类新药不同,凭借自主创建的国际先进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进行前瞻性预判,有效地进行早期预测,将风险前移,以降低临床开发的巨大风险,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鲁先平称。

在这样的技术平台支持下,微芯生物早期发现的的三个原创新药分子在后来的临床前评价和临床研究中都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性疾病和抗病毒五个重大疾病领域开发出一系列包括西达本胺(已上市)、西格列他钠(已上市)、西奥罗尼(已进入临床Ⅲ期)和CS12192(已进入临床Ⅰ期)在内的多个原创新药产品线。

2015年1月,原创新药、国家863及“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西达本胺新闻发布会召开。受访者供图

2015年1月,原创新药、国家863及“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西达本胺新闻发布会召开。受访者供图

西达本胺已于2014年获批上市,首个适应症为复发性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并在一年半时间就进入了医保品种名录,成为公司拳头产品。

西达本胺是我国与国际同步研发的第一个分子靶向表观遗传领域的项目,是中国首个原创抗肿瘤药物。据鲁博士介绍,西达本胺针对肿瘤复发、转移、耐药,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所有肿瘤都可以用的药。目前该药物已有两个适应症获批上市,据悉2023年将提交第三个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2021年,微芯生物自主研发的1类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片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不但可以控制血糖,还可治疗患者通常伴发的脂代谢与能量代谢紊乱,进而有益于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

微芯生物登录科创板。受访者供图

微芯生物登录科创板。受访者供图

2019年8月12日,微芯生物获批正式登录科创板,成为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在新的资本平台,公司获得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更为规范的治理能力。鲁先平透露,微芯生物也不排除未来推进多地上市。

贡献:参与推动创新药研发上市制度改革

在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和药政法规、专利战略等方面,微芯生物都是中国原创新药的先行探索者,参与推动了新药研发IND和新药上市NDA等技术规范申报改革、药品审评中心(CDE)以患者为中心的评审改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改革、亏损医药企业证券上市许可制度改革以及创新药及时纳入医保体系。

2021年微芯生物独家发现并自主研发的西格列他钠获批上市。据了解,西格列他钠从立项到成功获批上市,历经了19年时间,远超创新药研发的“双十定律”——指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10年时间和10亿美元的投入。

2017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到访微芯生物。受访者供图

2017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到访微芯生物。受访者供图

鲁先平介绍,西格列他钠是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的首个原创新药,“当时国内原创新药研发在技术指南、指导原则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空缺,因此西格列他钠的研发过程也是见证了中国创新药事业从无到有的过程”。

他还透露,在西格列他钠的临床研究早期,部分临床医生并不理解创新研究的意义,“他们认为国外的先进企业、先进技术都失败了,你们怎么可能成功?”

但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国创新药行业蓬勃发展,且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中国原创新药如西格列他钠研发早期遇到的阻碍已经不复存在。

而眼下,国内新药研发的技术规范、操作指南已臻于完善,临床研究者的水平和创新动力也越来越足。

新药上市形成的商业收入至关重要。以西格列他钠为例,平安证券预计,西格列他钠国内销售峰值有望超过15亿美元。

微芯生物已上市及临床阶段原创新药研发管线。截图自微芯生物2022年上半年年报

微芯生物已上市及临床阶段原创新药研发管线。截图自微芯生物2022年上半年年报

截至目前,微芯生物已经形成深圳小分子、成都小分子和微芯新域(大分子)三个早期研发中心。公司研发投入不断增长,2021年已达2亿多,占营收比例达到50-70%。

鲁先平透露,公司现有20多项临床前研究项目,这些早期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也意味着公司每年有几个亿的研发支出。

建言:呼吁财税政策支持上市原创新药

实际上,作为原创新药,西达本胺与西格列他钠时间与资金投入巨大的,但是上市初期的销售表现并不乐观。

“我们呼吁国家可以在原创药产业化阶段提供财税优惠等支持,或者在原创药纳入医保后一段时间保持其价格不变。”鲁先平呼吁,入市的原创新药应与仿制药区别对待,应有相对合理的利润。

他解释,相比仿制药,原创新药研发投入大,还要更高成本去进行专业的学术推广,因为中国的临床医生面对全新机制的原创新药往往比较保守,他们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如何使用药物以及如何控制不良反应等问题,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临床价值以及与现有治疗药物的差异,市场导入期比较长。原创新药在欧美日具有独特的定价权,上市之后会自动纳入医保,并在纳入医保后的头几年不会大减价,之后再根据真实情况去调整价格。

微芯生物研发场景。李荣华摄 

微芯生物研发场景。李荣华摄 

微芯生物是科创板生物医药第一股,但市场对新药依然相对谨慎,鲁先平认为,从资本市场来看,现在生物医药行业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对行业的信心和认知;行业需要踏实前行,此前的行业泡沫要先破而后立。看生物医药产品的价值,要看其独占地位和专利价值能够维系多久,疗效能否持续领先。

由此,鲁先平延伸地说,创新药企业的研发和商业化不仅需要政策法规支持,自身也应该加大知识产权专利保护、人才队伍培养以及企业文化塑造,搭建企业全生命周期质量及药物警戒管理线,排除用药风险。

谈及深圳乃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鲁先平建议,深圳新生代生物医药研发公司不应该主攻CRO和CDMO领域,因为相比很多城市深圳的人力和空间成本较高。而且在未来,深圳不可避免地要转型成为总部经济,并且,需要政府部门及时推出创新政策,解决好深圳外溢时,如何与惠州、中山等周边地区的跨地域税收分配的问题。

微芯生物两款上市创新药。李荣华摄 

微芯生物两款上市创新药。李荣华摄 

【撰文】李荣华

【图片】李荣华(受访者供图除外)

编辑 李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