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团队揭秘新物种“西沙涯蝽”发现记:生物多样性的新案例

南都即时
+订阅

海生昆虫新物种“西沙涯蝽”在中国被发现,再次填补我国海生昆虫领域研究空白。这是涯蝽科昆虫在中国境内首次被发现,为中国新记录科,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主流期刊《Zootaxa》。这也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强研究组继宣布在西沙群岛发现海蝽科、在云南发现丝蝽科之后,三次宣布发现中国昆虫新记录科。

10月21日,谢强向南都、N视频记者介绍了发现西沙涯蝽的经过,以及它的研究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该研究组二次在西沙群岛发现海生昆虫新物种。他表示,“这反映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一些开发活动并没有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受到影响。”

发现

近年来,中山大学组织了多次南海科学考察活动,谢强带领的研究组参与了2018-2019年赴西沙群岛的两个航次。

“我是带着想法去的。”谢强介绍,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的导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乐怡在其编著的《昆虫分类》一书的《半翅目-异翅亚目》章节内容中,预见了当时国内未记载的蝽类昆虫9个科在中国分布的可能性。这一内容让谢强关注至今,在考察时他都非常留意这类昆虫的踪迹。

2018年,谢强第一次前往西沙群岛考察,并在西沙群岛羚羊礁(属永乐群岛)发现了海蝽科新物种——羚羊礁海蝽。此次发现,意味着世界海蝽科昆虫种类从12种增加至13种。

“当时太兴奋了,所以我没想到那个地方还会有别的新物种。”那时的谢强没有想到,羚羊礁上将再次出现涯蝽科新物种。谢强介绍,西沙涯蝽的标本最早是2019年4-5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属宣德群岛)上被他采集到。同年11-12月,他团队的骆久阳博士和副研究员王艳会博士又在羚羊礁发现了涯蝽。

寻找西沙涯蝽的经过,并没有高科技的加持,也没有曲折的故事,甚至显得有些“枯燥”。谢强表示,对于不少昆虫而言,很多常规便捷的采集方法不太奏效,因此他团队的成员练就了一个下苦功夫的本事——戴上头灯,直接趴在地上观察。

西沙涯蝽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当时,谢强从上午十点多到下午四五点,一直在永兴岛的一片沙滩上观察。“我曾经在国外的博物馆看到过涯蝽科昆虫的标本,所以大概知道长什么样子。”他告诉南都记者,因为没有见过涯蝽科物种的活体,刚发现时他希望观察它们活动的情况,但由于太阳较大,昆虫也比较活跃,再加上涯蝽会跳跃,因此前两只都逃走了。

不过当天他依然收获颇丰,白天加晚上共采集到二三十只。“最开始只是觉得像涯蝽科昆虫,还不太确定。后来回到借宿的渔民家里,用所携带的便携体视显微镜仔细观察才确定。”

命名

谢强研究组研究发现,采自于西沙群岛永兴岛和羚羊礁的这种海生昆虫为涯蝽科的新物种。这是涯蝽科昆虫在中国境内首次被发现,为中国新记录科。这也是谢强研究组继宣布在西沙群岛发现海蝽科、在云南发现丝蝽科之后,三次宣布发现中国昆虫新记录科。研究成果于今年10月14日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主流期刊《Zootaxa》。

据了解,在昆虫纲的全部1120个科级单元中,仅有3个严格海生的科,都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俗称蝽类昆虫或椿象),分别是海蝽科Hermatobatidae、涯蝽科Omaniidae和滨蝽科Aepophilidae。其中涯蝽科此前已知2属5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及大陆海岸。随着此次发现新物种,世界涯蝽科昆虫种类增至6种。

根据其分布地点,该新物种被命名为西沙涯蝽Corallocoris xishaensis。 “新物种的发现,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在领土领海范围内又发现了一个严格海生昆虫的科,为我国在海生昆虫领域的研究再次填补了一个空白,在高阶分类单元水平刷新了对于中国昆虫区系和海洋动物区系的认识。”谢强说。

而以“西沙”为名称命名新的动物物种,也是从动物分类与命名的角度为国家的南海开发做出基础研究方面的贡献。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中,除了配有分类学论文中常用的形态图和生境图外,还配有符合国家地理信息标准的南中国海及周边区域地图,标注了西沙群岛中各个岛礁的中国官方名称。

研究

西沙涯蝽的体长只有1.24-1.38毫米,生活在海岸区域,躲藏在珊瑚石或沙滩的细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节肢动物为生。

“未来如果在实验室内饲养的话,西沙涯蝽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很好的模式生物,就是以一个生物物种为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它可能可以给出一些具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研究结果。”谢强向南都记者介绍,大部分昆虫都有两对翅膀,分为前翅和后翅,例如甲壳虫,前翅完全革质化,是一对硬壳,而后翅则是膜质的。

值得注意的是,为适应潮间带的生活,西沙涯蝽的前翅完全革质化、为鞘翅,后翅缺失,在身体结构方面极具特色。“通常昆虫后翅都是膜质的,在鞘翅目、半翅目等昆虫中是用于飞行的主力翅。而西沙涯蝽的后翅完全缺失了,如果能够深入研究,对于理解昆虫纲翅型的发育、分化具有重要意义。”谢强说。

“接下来我们第一步希望在实验室里把它养起来,如果能够饲养成功,就可以去生成多组学数据。我们可以测它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可以分不同龄期、不同性别去测,也可以研究它的共生微生物等”。谢强表示,海生昆虫对于海洋环境具有特殊的适应机制,该类群的发现为中国在未来开展相关的海洋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行为学、仿生学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

而对于两次前往西沙群岛考察都能发现新物种,谢强在高兴之余,也表示这与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分不开。“很多人可能认为西沙群岛的每个岛都差不多,我在去之前也这么认为。但其实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看,每个岛真的是太不一样,植被、地貌都有很大差异。”谢强表示,这也反映了西沙群岛孕育多样性生物的先天条件。

“而岛上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我们依然能连续两次发现新物种,也反映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一些开发活动并没有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影响。”谢强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