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医保这四年:惠民政策频落地,群众健康有“医”靠

东莞医保
+订阅

悠悠万事,健康为基,人民至上。

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障事业满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医疗保障事业不断探索前行,群众医疗健康需求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2019年,东莞市医疗保障局(以下简称“东莞市医保局”)正式挂牌成立。此后四年,二次医疗救助、医保电子凭证、异地就医、莞家福等一大批惠民便民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基金监管、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分类保障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合计663万人,2021年住院待遇支付限额高达55.92万元,已享受二次救助的群众达到1454人,为困难群众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78.4万元……随着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更利民:过渡升级“接轨”顶层设计

2022年1月,东莞正式实施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分类保障制度。于无声处,该改革正式将本市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拆分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看似平静的改革,酝酿着较大的波澜。时间回溯到9年前。2013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全市所有社会医保参保人员在一套制度下,按相同的标准缴纳医保费,享受相同的医保待遇。经过多年实践,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已与东莞市医疗保险体系充分融合。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建立职工和城乡居民分类保障体系的信号传出。

从城乡一体化转变为职工和城乡居民分类保障,意味着东莞基本医保制度的“改弦更张”。为了能有“两全之策”,让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两套制度可以更加健康运行,东莞医保人反复论证评估,与财政、卫健等相关部门讨论协商,最终建立的分类保障体系,分别覆盖了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基金分别建账、分账核算。

“新的时期,在国家和省的宏观政策框架下,东莞医保改革坚持密切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措施,优化服务,确保上级的政策在东莞落实落地,让群众充分享受医保制度改革带来的实惠。”东莞市医保局局长林岚说。

从起步阶段“开局即冲刺”,到各项政策春风化雨,东莞市医保局在国家与省的制度框架下优服务、强监管,探索与国家政策实现良性互动,包括分类保障工作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在四年来平稳出台。

在实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方面,2019年以来至2022年7月底,东莞共完成6批234种药品和7批13种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落地,平均降幅超50%,共为患者减负26.37亿元。集采直击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宜的药品和耗材,实现了医保基金的减负增效。

2019年12月31日,李女士在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到了降价后的第一张处方单,这也是东莞市“4+7”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简称“4+7”试点扩围)实行后开出的第一张中选药品处方。

2019年12月31日,李女士在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到了降价后的第一张处方单,这也是东莞市“4+7”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简称“4+7”试点扩围)实行后开出的第一张中选药品处方。

在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中,东莞市医保部门2021年共检查了980家定点医药机构,行政执法立案12宗,依法做出行政处罚4宗,移送公安机关处理20宗。基金运行安全平稳、风险可控,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网络进一步织密。

在医保制度保障方面,东莞实施全省统一的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三大目录”,建立国家谈判药“双通道”管理机制,200多种国家谈判药品悉数纳入医保范围,门诊特定病种由38个扩大至63个,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调整近3000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其中大幅降低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适当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项目的价格,有效优化了项目间的比价关系,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东莞医保部门一方面做好资金预拨、药品配送等工作。另一方面,实施“长处方”,优化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筑牢疫情防控“医保防线”。

如今,东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合计663万人。四年来,东莞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广,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兜牢。

更惠民:改革供给构建多层次医保

除了基础医疗保障,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东莞逐步完善。

家住东莞麻涌的萧先生年近六旬。2019年重病来袭,医疗费高达28.6万元。幸运的是,作为低保对象的他,在医保报销之外还获得了医疗救助,拿到手的账单令他长吁一口气:医疗保险报销14.8万元、大病保险报销5.3万元、一次医疗救助5.1万元、二次医疗救助1.8万元后,报销救助比例超过94%,自费部分仅仅1.6万元。

截至2022年8月,东莞全市像萧先生这样符合二次救助标准并已享受二次救助的群众达到1454人,为困难群众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78.4万元。

这得益于2020年底东莞出台的《困难家庭二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对经“一次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重的困难家庭,东莞由医疗救助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二次救助。二次医疗救助起付标准为7000元,特困人员不设起付标准。医保部门还为救助对象统一办理核付,困难群众“零跑腿”就可以享受医疗救助帮扶。

2019年至2022年9月,东莞市医保局还对全市14376名医疗救助对象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资助,确保困难群众不因医保缴费负担失去参保机会。

在东莞,包括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在内的三重兜底医疗保障网,正帮助着一大批像萧先生这样的困难人群。

基本医保方面,在“广覆盖、低缴费”的医保制度设计框架下,东莞通过扩面、整合、提高统筹层次,不断提高待遇水平。截至2019年底,东莞参保人个人只需承担26.53元/月的缴费,就可以享受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保险)年度最高127万元的报销额度。

大病医保方面,东莞多次修订大病保险政策,下调起付标准,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如对特困供养人员起付标准从6000降至2000元,不设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惠及更多大病参保人。

2022年4月13日,“莞家福”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上线,推动健全多层次医保制度体系。

2022年4月13日,“莞家福”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上线,推动健全多层次医保制度体系。

在医疗保障“供给侧”服务中,东莞还积极调动市场力量,2022年4月,“莞家福”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上线,每年缴费168元,东莞参保人即可获得最高330万元的医疗保障,大额医疗费用支出压力大为减轻。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莞家福”承办机构由东莞市医保局公开遴选而出,由中国人保作为主承保,与中国人寿、平安养老、中华财险、中国太保、泰康养老共同组成“共保体”,投保没有年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等限制。

自7月生效后一个多月,已吸引近90万人参保。全市568家定点医疗机构、38家门特药店、5家护理院实现“莞家福”一站式结算,累计赔付1006人次。

在东莞,由政府提供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正逐步成形,群众的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和医疗保障水平正不断得到满足和提升。

更便民:医保服务迈向“指尖时代”

东莞市医保局成立后,也启动了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上线工作,推动基本医保服务走向多元便民化。

2021年5月10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刘碧茹(左四),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左三),东莞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岚(左二)出席东莞上线国家医保信息平台暨市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2021年5月10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刘碧茹(左四),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左三),东莞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岚(左二)出席东莞上线国家医保信息平台暨市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2021年5月10日,东莞正式上线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东莞医保系统和全市1350多家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实现了与全国医保的信息互联互通、医保数据有序共享,全市每天近7.5万笔医保结算在这一平台上精准办结。

同日,东莞市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揭牌成立,实现全市所有医疗保障业务统一管理和经办,解决了机构改革之初医保业务管办分离的问题。

截至2021年12月底,东莞全市通过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结算达到1930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82.56 亿元。

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一系列医保服务被搬上“云端”——

全市83家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全面启动省内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国各地的群众来莞就医都能在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完成就医登记、异地直接结算等医保业务,减轻“跑腿”“垫资”负担。

参保人看病就医从“卡时代”向“码时代”跨越,截至2022年9月底,东莞有467.69万人激活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达70.01%。全市支持线下扫码支付的定点药店达到1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500余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上线“互联网+”医保诊疗结算服务,全市10家定点医院实现门诊医保结算线上支付,慢性病线上复诊续方,还可以享受快递送药上门服务。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隔空”优势,实现“待遇不打折、支付不中断、服务不聚集”。

为参保人提供了“装在口袋里的医保营业厅”“搬到家里的医保服务点”,依托省政务服务网、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粤省事”“粤医保”小程序等多渠道办理医保业务,实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

一个用力用心用情绘就的医保同心圆,夯实了东莞百姓的健康生活幸福圈。

【撰文】郭文君 龚菊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