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番禺区桥南街草河村,只见小桥流水,河清岸绿,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窗明几净的房前屋后,优美宜居的农家小院,一处处小花园、小菜园、小游园,景色宜人。昔日的旧粮仓、油厂、农村信用社等老建筑外墙涂上了鲜艳的颜色,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
番禺区桥南街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以“绣花功夫”活化保护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老旧建筑,合力推动草河村在建设美丽的“南国水乡、都市绿洲”中实现乡村振兴。
桥南街草河村全景
吹出党建引领“高音符”
桥南街制定共同缔造专项实施方案,成立由参与共同缔造的19个区级部门以及辖内23个结对共建党组织组成的草河片区大党委,整合各方力量,推进片区大党委“个十百”结对共建工程(分别为大党委5个党支部与村党委5个党支部、工作坊18位专家与村党委18个党小组、辖内社区122个优秀党员家庭与村党委122个党员家庭开展结对共建),不断提升农村党建质量和水平,推动草河村党委从软弱涣散村蜕变为基层治理先进集体。草河村基层党建基础不断夯实、村班子持续团结协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渐突出、民生问题稳步推进。
近年来,桥南街草河村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让资源优势发挥作用,让群众诉求高效解决,让居住环境文明健康,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把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小切口”贴近“大民生”,下大力气解决民生工作中群众的痛点、难点,紧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靶向发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把党建全面贯穿农村各项工作,扭住着力点,抓实结合点,把牢关键点,使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每名党员,让党员干部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主力军,让党组织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先锋队,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拉好文化传承“标准音”
桥南街全面梳理村内老旧建筑和历史文化,向村民采集“村庄记忆” ,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思路,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格局结构,对草河二街具有50年代风貌的旧建筑进行活化改造,将草河粮仓活化成为草河村粮仓文化馆,设置农耕文化厅、水乡文化厅与粮仓文化厅三大部分。在草河村粮仓文化馆,记者看到,馆内陈列的草帽、蓑衣、箩筐、扁担、水车、铁铲、稻谷脱壳风车、运土车、犁杖等农耕用具,与旧时候通过船艇运载粮食交公粮的图绘相呼应,重现“颗粒归仓”情景,仿佛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将人们带进时光的流转长廊,聆听草河农耕文明的足音。据了解,这些农耕用具均由村民捐赠。
草河村粮仓文化馆
过去粮仓装的是看得见的粮食,现在则装着看不见的“精神食粮”。如今, 这里已改建成为草河村民“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场所之一。凝聚历史,留住乡愁。展馆以立足农业生产主要方式,挖掘和展现草河村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让后人了解传统农业和文明礼仪,记住乡愁。
“这里每一个物件都有它的一段历史,值得我们品味和回顾。”村民滔叔告诉记者,馆内陈列的农业生产用具他都曾经亲身接触、使用过,再看到它们,滔叔心里有一种止不住的亲切感,“看到这些藏品,我心里真的特别高兴,高兴于能有这样一个场所供我们这些老人回忆曾经的时光,高兴于我们的子孙后辈还能有这样一个场所去品味感受过去的,悠久的历史文明。”75岁的何伯站在文化馆前触景生情,他说:“看着这些农具一下就将自己拉回到了那个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文化馆留住了乡土记忆,也留住了我们的根,它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拼搏上进。”
馆内陈列旧时农耕用具
“建立草河村粮仓文化馆,通过还原农耕生活场景,展示古老农耕工具,真正让人们体验到农耕时代的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草河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正唤醒着年轻一代关于农耕文明的记忆。馆内翔实的农耕文物展示也为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农业发展进程,了解传统农业、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学生阿健表示通过参观草河村粮仓文化馆,深受教育,收获颇多,不仅得到了农耕文化的熏陶,也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历史、了解祖辈的生活方式、生存本领使得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感受到先辈的勤劳和智慧,明白了农业生产、各种粮食的来之不易,明白了劳动者的辛苦。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为社会发光发热。
另外,草河村粮仓文化馆周边的农村信用社、油厂、卫生站等旧建筑也同时被修复,成片连片留住记忆乡愁。
修复后的草河村油厂、信用社
弹出智慧集结“协奏曲”
桥南街抽调街道和草河村委骨干力量,邀请相关专业团队、社会组织、区职能部门等专业人员组成“街+村+N”共同缔造工作坊,通过入户走访、树下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与村民的联系,收集村民群众意见建议45条,解决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学校路段减速带安装等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依托村内2条外河道、6条内河涌、3000余亩高标准基本农田、600余亩生态保育园等资源,邀请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郇、广州市编研中心主任丁冠蕾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部门参与草河村整村改造、特色花卉小镇、水稻实验田等规划,努力形成“高标准规划、多部门联动、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多方联建新模式,全面推动观光农业、绿色产业、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绿油油的稻田
草河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草河村对村内不少“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重建村牌坊,整治进村大道、江滨路,安装路灯,增设交通标志,建岭南公园,整治村内河涌,修建堤围,为部分外部墙面绘上图画等。“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路靓了,空气好了,环境越来越美,有不少游客专门过来村里游玩、拍照。我们平时都喜欢沿着河涌边散步,或者到涌边坐坐,聊聊天,看看风景。”村民阿坤这样说。环卫保洁人员定时在村庄主要街巷、房前屋后、村庄内外、坑塘沟渠清扫生活垃圾,美化人居环境,村民们都赞不绝口。“现在的环境质量极大地提高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在村里越来越幸福。”村民阿芬说。
干净整洁的河涌
唱好为民服务“主旋律”
桥南街秉持为民办实事的初心,探索建立“村民群众点单、片区党委派单、成员单位接单”的“共同缔造”运行机制,围绕村民群众反映较集中的医疗、养老、教育和环境卫生等问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双微行动”“共同缔造”等活动,完成草河村景观大道路面铺设、路中心电塔迁移和路灯安装等工程,组织成员单位、村干部、在职党员开展群众走访服务,定时向80岁以上长者和特困户等配送午餐到户,以集体出资、结对帮扶、慈善捐赠等方式,带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单位、村居群众等社会各界参与美丽草河共同缔造建设。“阿婆,吃饭了,久等了吧?”“谢谢你们,每次都很准时,辛苦啦!”82岁的村民陈阿婆收到配送的营养午餐非常开心,她表示自己年龄大了,不方便出门,有午餐配送到家里真的是太便利了,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花卉种植
据草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番禺区将大力支持草河村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同时充分利用草河村地域优势,引导花卉产业提档升级,引进先进的花卉种植技术及花卉品种,形成广州地区最具影响力花卉产业园。鼓励企业推出季节时花,打造高品质花卉品种展示推广平台,由花卉布景打造风格各异的主题景观,形成童话般的花卉小镇,使其成为乡村游的亮丽名片,助力草河村乡村振兴。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蒋蕾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