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深圳探索⑦|健康有“医靠”,家门口来了好医生

南方+ 记者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

“获得感”“幸福感”是深圳社会民生领域的关键热词。

城市生活,

既需要有品质的城市环境,

也需要接地气的生活服务,

小到买菜、购物,大到教育、医疗……

深圳医改近十年来,开创了深圳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数字最有说服力:目前,全市三甲医院总数达到31家,社康机构超800家,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逾3500个实现了每个行政区至少有1家医疗中心、1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有1家社康机构,群众就医越来越方便。

1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过去十年来,深圳承担了首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药品采购供应保障制度改革、首批放开医师执业地点限制试点城市、DRG收付费改革试点、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22项试点任务

如何答好医改这道题?“深圳答卷”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回应群众所想所盼,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从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医改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健康、更长寿。

1

1

近日,在罗湖区黄贝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邱珊娇忙完上午的病房探视后,换上印有“家庭医生服务”字样的制服,来到村民赵阿姨家中巡诊。

因为腿脚不便,儿女又不经常不在身边,看病就医成为赵阿姨“天大的难事”。而这件难事随着家庭医生的到来得以改变。

1

作为深圳典型的城中村,黄贝岭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有700多人,其中75岁以上的有200多人。邱珊娇打开手机里的 “社康通”小程序,里面详细记录了社区老人的所有社康服务信息,包括就诊记录、随访记录、处方、健康指导、电子病历等。

作为深圳医改试点地区,罗湖区在2015年提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改革目标,开启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

“重基层,强社康”是罗湖医改的核心之一,也是最大成之一。罗湖区通过医改进行资源整合,下沉医疗资源做强社康中心,打通了医院和社康间的壁垒,实现了双向互通。

经过七年多的创新探索,罗湖区以罗湖医院集团为载体,创新教卫融合、医养融合和医卫结合,构建起健全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效提升了基层社康中心的医疗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3.57%提高至54.99%

1

在深圳,“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正在成为广大居民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深圳继续夯实“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优化医疗服务项目及打包收费政策,健全分级诊疗引导机制,切实为市民就医减负降压。深圳在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领域的改革创新,也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深圳智慧”。

目前,深圳各区因地制宜建立了12家基层医疗集团,初步构建了以“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7年9月和10月,全国、广东省医联体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深圳召开,深圳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医联体建设模式在全国、全省范围内获得推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团队曾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系统性地回顾了当前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诸多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其中,深圳从2015年起在各区探索建立的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获详细推介,被称为建立医联体和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的“成功试点”。

从近年的数据来看,市民健康水平也在持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从2009年的77.68岁提高到2020年的83.5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从16.1/10万、2.0‰下降到4.79/10万1.14‰,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4.87%,居民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13项“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中深圳提前完成10项。

1

1

1

2018年,小磊(化名)因肺炎入院检查,CT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小磊患有早发性脊柱侧弯。随后,小磊父母便带着孩子踏遍大大小小的医院。

2021年初,小磊及父母在就诊过程中无意间了解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港澳药械通”首个试点医院,首个获批器械“磁力可控延长钛棒”即将投入临床使用。在主诊教授的推荐和对接下,小磊和父母踏上了来深求诊的旅途,并于4月24日住院。

在港大深圳医院张文智教授团队及多学科共同合作下,小磊于2021年5月3日进行了手术。小磊有幸成为“港澳药械通”项目引入器械“磁力可控延长钛棒”的首位受益者。

1

作为“港澳药械通”首个试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距首次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和磁力可控延长钛棒已有一年多时间。期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又陆续引进阿培利司薄膜包衣片、布地奈德缓释胶囊临床急需进口药品,以及标点—内窥镜染色标记墨水、细胞分选处理系统和TYRXTM可吸收抗菌封套等进口医疗器械,为大湾区内产科、血液内科、肿瘤科、骨科等患者带来救治的希望。

作为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港大深圳医院全面发挥“双区建设”和“双改示范”政策叠加优势,积极探索跨境医疗融合。

同时,港大深圳医院也是深圳引进名校名院的一个样本。自2014年起,深圳先后引进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等一批名校名院集聚深圳办医办院,肿瘤、心血管病两个“国家队”来深建设高水平肿瘤医院、心血管医院。深圳有7家医院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16个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肝病区域诊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

1

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优质高效”为方向,夯实“顶天立地”体系,促进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强化防治结合、医院与社康上下协同服务,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顶天立地”的体系,支撑起一座健康的城市,让市民“病有良医”。

从“三甲”医院数量来看,2017年和2022年是值得注意的两个关键节点。从2012年的8家到2017年的15家,再到2022年的31家深圳三甲医院的数量在十年间增加了两倍。

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来看,全市市域住院率达到98.1%,肿瘤医院市外患者占比达45%。医院平均住院日从降至7.7天,三四级手术占比提高至43.8%,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5.0%“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得到实现。

为了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深圳继续优化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统筹推进85个医疗卫生新改扩建重点投资项目建设,中大七院二期、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市第三儿童医院等项目正在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项目竣工,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全年预计新增床位1086张,总床位数达到6.4万张。遴选首批卫生健康菁英人才349名,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31个,累计认定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1016名

【策划】甘雪明

【统筹】张光岩 曲广宁

【记者】黄思华

【摄影】朱洪波

编辑 杨溢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