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1个深圳和“153个深圳”的共赢

南方日报

10月15日,随着中吉乌—深穗喀双循环多式联运班列开通,9辆满载办公用具、家庭日用品的集装箱卡车缓缓驶出新疆喀什火车站,奔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和撒马尔罕。

由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支持的“中吉乌—深穗喀”双循环多式联运班列首发开行。受访者供图

由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支持的“中吉乌—深穗喀”双循环多式联运班列首发开行。受访者供图

作为深圳援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奔跑在亚欧大陆上的“深穗喀班列”,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经喀什向中亚五国和欧亚地区进出口“大动脉”,助力“湾区制造”走向全球,成为深圳与对口地区从倾情帮扶到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脱贫攻坚期间,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涉及9省份54县;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深圳对口地区涉及9省份97县,覆盖面积30.6万平方公里,约为深圳面积的153倍。

十年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30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2万个,推动对口帮扶的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3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个深圳和“153个深圳的共赢”,正是深圳经济特区诞生的初心,亦是未来先行示范的使命。深圳正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想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推进拓展市内乡村振兴阵地战、省内对口帮扶攻坚战、东西部协作整体战、对口支援持久战“四个战场”,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帮扶的力度

从规划引领到机制创新  

改革开放40余年,深圳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一跃成为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当我们观察这一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特区奇迹时,还有另一个深圳之外的视角。脱贫攻坚期间,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涉及9省份54县,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涉及8省份60县、对口合作地区涉及4省4市。

深圳始终以“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特区担当,服务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后,深圳构建“2+1+6”工作架构:2是指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市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1是指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6是指广西、新疆、西藏、汕头、河源、汕尾6个前方工作机构。

粤桂资金投入项目——上林县振林(粤桂)生态产业园。韦伟群摄

粤桂资金投入项目——上林县振林(粤桂)生态产业园。韦伟群摄

强化统筹推进,今年深圳印发《中共深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出台《加强协作落实稳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双向交流、推进“数字进村”、挖掘消费潜力等六大领域共24条务实举措,推进深圳与对口地区优势互补,激发经济活力,在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作为。

深圳帮扶地区地域面积广、海拔落差大、距离跨度远、民族地区多,特区坚持把能打的“硬干部”派出去,累计选派8500余名干部人才,常年保持600余名干部奋战在对口帮扶一线。在更高层次汇聚“深圳人才”与“深圳智慧”,今年,20余家智库单位共同成立深圳市乡村振兴智库联盟,为“三农”工作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不仅是数千名帮扶干部,深圳正形成更广泛、强大、专业的人才帮扶“组团”。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66岁的王维刚利用自己的医疗经验和技术,将医院的多项核心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像王维刚一样,深圳组织退休医教、农技专家53人到协作地区开展“银龄行动”,加强技术协作;联合选派教育、医疗帮扶团队183人进驻广西20个重点帮扶县;充实科技协作力量,联合选派14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共59名专家,到广西11个协作县开展粤桂科技协作。

共赢的深度

1个深圳和“153个深圳”的合作  

在喀什综合保税区安德光电有限公司的工厂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仪器,一件件电子加工产品下线后,搭乘着“深穗喀班列”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亚、南亚、欧洲市场。

安德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斌算了一笔账,深穗喀—中亚/南亚多式联运班列的“公铁联运”新模式,比海运时间缩短约一周,企业运输成本下降约45%,“我们落地喀什,一路向西,拓宽更广阔的市场。”

强化协作合作,深圳率先步入对口合作工作新阶段。在南疆,喀什综合保税区迎来跨越式发展,目前注册企业252家,较2021年末增长73%,进出口贸易总值60.1亿元,同比增长710.8%;“深穗喀班列”预计全年单向发送货物超2万吨,为保税区带来约8亿元人民币的进出口贸易额,外向型经济发展引擎崛起。

创新产业转移机制,聚焦核心产业激活共建效应。在深哈产业园,正威、华为等一批合作项目正在加速落地,园区已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在广东省内,深河、深汕共建12个产业园,今年新引进投资额超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

打造产业合作载体,探索“特区+老区”合作共赢新路径。在赣州国际陆港,赣(州)深(圳)城际高速货运班列“融湾号”开通;今年上半年,通过“赣深组合港”模式进出口吞吐量达2.1万标箱,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物流双通道。深圳大力推动赣州、百色、汕尾等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工作,围绕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共同建设产业合作平台载体等重点任务,实现与结对城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一条条全新的物流通道、一座座崭新的产业园区、一个个创新的合作模式背后,是1个深圳和“153个深圳”共赢的深度不断拓展,深圳正以更务实的举措、更前沿的思维,创新一系列互利共赢新机制与新平台,与对口地区共谋高质量发展之路。

协作的精度

以“绣花”功夫打造精品工程  

在广西都安,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已建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都安仓储物流中心、冷链加工中心俱全,产品销往全国200余个销售点、258家微店,带动5.3万户脱贫户参与,受益群众8.7万人。深度贫困县蝶变,正是深圳消费帮扶精品工程的一线脉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深圳乡村振兴工作聚焦“出精品、出速度”,打造精品工程,凸显“深圳质量”。在消费帮扶领域,深圳构建好机制、好产业、好产品、好渠道“四个好”的可持续消费帮扶模式,通过“圳品”认证,让“标准进村,圳品入湾”,畅通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粤港澳大湾区百姓餐桌的通道,让消费帮扶成为激活区域间内循环的“双赢之举”。“目前广西已有61家企业的113个优质产品通过‘圳品’评价,累计在大湾区销售超10亿元。”粤桂协作工作队有关负责人说。

深圳援建项目——百色市乐业县高山蔬菜项目。受访者供图

深圳援建项目——百色市乐业县高山蔬菜项目。受访者供图

打造深圳特色新工程,科技兴农项目前瞻布局。今年以来,深圳市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园、深圳市现代生猪种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深圳国际农业食品创新中心、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深圳助力对口帮扶地区“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打造智慧兴农策源地。

回望深圳十年帮扶历程,一批重要民生项目随着地区发展凸显出持续效应。聚力教育援疆,深圳先后参与援建喀什和塔县幼儿园162所、大中小学14所,累计培训当地教师2.6万人次;投入10亿元援建的喀什大学新泉校区2019年投入使用,目前在校大学生约2.5万人,如今已成为南疆最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

为解决塔吉克族学生上学难问题,深圳支援塔县异地高标准建成该县唯一一所涵盖初中、高中的深塔中学。深圳援疆支教队挂职深塔中学副校长项冬说,如今塔县学生就学率100%,去年学校高考录取率超98%。“我们希望将深圳的教育理念用于塔县,打造语言文化节、艺术节,成立青年教师成长营,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力量。”

在广东河源,深圳援建优质公办初中——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深圳中学对口帮扶教师、深河中学校长郭学涛说,“我们通过输入深圳中学品牌、选派优秀管理团队、高起点组建教师队伍等途径,努力将帮扶学校办成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质量优胜的全市示范性窗口学校,以点带面推动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精品工程背后,是深圳资源和服务的持续输出。从“转院医院”到“家门口的好医院”,西藏察隅县人民医院集深圳资金、深圳设备、深圳医生、深圳技术之力,打造西藏最好的县级医院之一,不仅开通察隅县人民医院与宝安人民医院(集团)远程医疗会诊等服务平台,还率先在西藏建立县、乡、村“紧密型”医共体模式,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深圳医疗服务。

着眼长远,深圳坚持把帮扶资源向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基层基础民生领域倾斜,援建察隅县人民医院、深河中心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喀什大学、深塔中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汕尾理工学院等重大民生工程。

一个个立于高原山川、建于广袤乡村的精品工程,激发振兴合力,长远带动对口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时代长河中镌刻下共同富裕的“深圳践行”。

蝶变的速度

探索数字乡村新路 助力建设农业强国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AI遥感识别系统上线运作,“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基层治理”便民小程序试点,合作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5G网络全覆盖,一批涵盖乡村产业、建设和治理的数字项目加快落地。“目前合作区正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与华为、腾讯等企业联合打造合作区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区。”有关负责人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圳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于绿色中国,推动美丽乡村蝶变。“周末基本客房全满。”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大安村,天子山农业庄园负责人梁华最近很忙碌,一边是休闲采摘的游客多起来,一边是庄园建起“直播间”,木瓜、火龙果、百香果等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大湾区城市。从“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出圈”,到“四好农村路”焕新,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大安村位列榜单。

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大安村获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受访者供图

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大安村获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受访者供图

于文明中国,探路村民共享发展新模式。“我家去年股份积分为12940分,今天拿到分红3195元,我们拿积分兑换瑶山羊。得羊又得钱,真好!”今年5月,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大崇村龙寒屯农民蒙月妹领到股份分红金。2021年起,腾讯公司继续投入200万元扶持大崇村发展瑶山羊产业,创新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社会治理模式,鼓励全体村民参与村寨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为培育“新农人”,今年4月,《关于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的通知》印发,该计划面向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免费培训。深圳率先响应,创新推出“簕杜鹃”助农行动暨“耕耘者振兴计划”,计划实现深圳对口帮扶地区8省份60县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全覆盖(即“60+1”县),力争3年内培训4300人。

于数字中国,构建智慧乡村未来图景。深圳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搭建集“三农”和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支援合作等业务于一体的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做到“数据集中化、进度可视化、监测实时化、督办预警化”,推动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帮扶项目有序落地、考核任务高标准完成。

【撰文】戴晓晓 潘欣宇 伍静文 陈逸才

【编辑统筹】张茵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王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