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一科研团队创新红树林与生态养殖共生模式

南方+ 记者

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当前,湛江市聚力建设“红树林之城”,计划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4183公顷,大力发展红树林碳汇经济,推动红树林保护与水产养殖耦合发展。如何协调退塘还林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计需求,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金树林”?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王冼民教授科研团队通过推广应用“红树林与生态养殖共生”新模式,助力破解红树林营造任务的重点难题。

在“红树林与生态养殖共生”新模式中,科研团队通过监测实验区内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和水文水动力特征,计算红树林种植区对营养物质的消纳能力,核算红树林种植与生态养殖的面积比例,对红树林群落布局、树种配置、种植密度、用苗规格、种植方法等进行科学设计,并对不同红树林群落和不同养殖品种的空间位置、水深、高程等参数进行合理布局,从而达到红树林种植与水产养殖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2020年以来,在湛江市自然资源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下,团队参与了湛江市在东海岛西南部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试点实验。试验区面积约为369亩,种植红树林面积超过210亩,分5个种植地块,种植了红海榄、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黄瑾、水黄皮等苗木6.8万棵,同时试验区还设3个养殖区,养殖鲻鱼、金鲳鱼、锯缘青蟹、牡蛎、蛏子、泥丁等品种,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实现养殖水面减少、综合效益增加的良好局面。

此外,为解决养殖废水处理问题,团队还通过实验筛选出适宜高盐度、净化效率高的红树植物,首次将桐花树湿地系统引入养殖废水处理,协同贝壳吸附过滤、微生物膜生化作用,处理后水质可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优于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要求。目前,团队已在聚喜(广东)海洋养殖有限公司建成“红树林生态滤池净化系统”,占地1500㎡,处理养殖废水规模为500吨/天,经国家计量认证机构检测达标,顺利通过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和专家验收,养殖尾水可循环利用。

红树幼苗

红树幼苗

“‘红树林与生态养殖共生’新模式,为大规模养殖塘退塘还林和红树林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在实现红树林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兼顾了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王冼民教授表示:“根据该模式目前的应用情况,团队还计划在廉江、徐闻、麻章等地进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为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助力。”

王冼民教授从事海洋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红树林湿地调查与保护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主持编写的《湛江市硇洲岛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为湛江市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项目。2018年以来,王冼民教授带领以师生党员为主要成员的项目组,围绕涉海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其主持编制《徐闻县红树林现状调查及宜林地分析》《徐闻县红树林营造修复方案》《湛江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廉江市海岸生态修复项目》《雷州市雷高镇仙脉港海岸线生态修复方案》《遂溪县草潭镇省级海洋生态修复方案》等项目,获得国家或省、市资金支持,为湛江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贡献了智慧力量,提供了科技支撑。

【记者】刘稳

【通讯员】罗少杰 梁缘


编辑 黄嘉叶
校对 陈大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