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起身头晕眼花或是中风信号

南方医plus
+订阅

不少人久坐或久蹲时突然起身会出现眼前发黑、头晕的症状。大部分是一过性脑部缺血的表现,但如果经常出现此类症状就要小心了,可能是先兆中风、颈动脉有病变的信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关海涛提醒,对于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伴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肥胖、房颤等疾病的,应在常规体检中增加颈部彩超的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已经出现头晕昏厥、四肢无力等先兆中风症状,应及时就医。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受访者供图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受访者供图

动脉硬化是常见病因

关海涛介绍,颈动脉狭窄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导致中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尤其是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基础疾病常常会导致血管病变或血管内膜有损伤,血液中脂质物质容易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

另一方面,颈动脉狭窄并非老年人专属,一些年轻人也会患上颈动脉夹层。由于错误的颈部运动、不当按摩与外伤等原因,血液通过颈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内膜与中膜之间或中外膜交界处,使颈动脉壁裂开分为两层,从而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瘤样扩张。

此外,一些病变、发育、血管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也有可能导致颈动脉狭窄。

斑块脱落可致脑缺血

关海涛解释道,由于人体左右大脑半球分别由左右两条颈动脉供血。随着血管中的脂质物质不断堆积,斑块会逐渐增大,导致颈动脉狭窄出现,渐进影响脑部供血,患者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失眠、健忘等症状。

一旦斑块碎片脱落,会顺着血流方向堵塞远端脑血管,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患者会出现一过性眼前黑蒙、言语障碍、四肢无力等症状。虽然“小中风”的症状持续时间很短,但必须引起重视,因为它往往提示脑梗发生的信号。当颈动脉大斑块脱落,将会引起颈动脉闭塞,发生脑梗死,出现严重偏瘫失语,并危及生命。

狭窄>70%建议手术

关海涛介绍,根据指南要求,由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症状综合评估,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可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狭窄程度<50%的患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饮食及运动等健康管理,定期做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狭窄程度>50%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微创介入术(CAS),两者的适用人群有所不同。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处理颈动脉狭窄的传统治疗方式,即通过外科手术切开颈内动脉,清除动脉内增厚的内膜以及斑块,恢复脑部供血。

近十余年,颈动脉微创介入手术(CAS)也逐渐开展和普及,是指通过球囊扩张+专用颈动脉支架置入使颈部血管成形,恢复供血。对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微创介入术对于全身状况不好(包括肝肾及心肺功能不好)、鼻咽癌放疗患者、双颈动脉狭窄以及不耐受全麻和开刀手术的患者是更为安全的手术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对比。  受访者供图

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对比。  受访者供图

关海涛提醒,由于大部分患者中风后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预防重于治疗。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伴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肥胖、房颤等疾病的人群应在常规体检中增加颈部彩超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已经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眼前发黑等先兆中风症状,应及时就医。

【记者】江玲

【通讯员】张迅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江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