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学生的畲族小学和它的守望者
起风了,学校操场上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五个孩子聚在一间教室的半圆大桌子边,咿呀呀地跟着老师上语言课,这是畲语,而这五个孩子,就是广州增城这所畲族小学的全部学生了。
畲族小学外观。
给孩子们上畲语课的是这所小学的校长盘国辉,他在学校已经待了近30年了。30年前他从师专毕业后,就一直在这里任教。从最开始的一排瓦房,到现在两层崭新教学楼,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了,只有他坚守在这里。“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学校也得开啊。”在他看来,这所小学的存在,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便利村里的孩子就地上学,而更多的是承担着畲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盘校长在给孩子们上畲语课。
畲语课是畲族小学特有的一门课程,“我们这一代人还能讲很标准的畲语,但现在已经有一半的孩子不会说了。”盘校长认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了。而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时机,学校就注重去创造这样一个语言环境,让畲族的孩子讲得了畲语,记得住文化之根。四年级的盘致轩是学校里唯一的男生,他用手指着畲语课本上的拼音告诉我们,这些他都会读。
这所小学所在的畲族村位于增城区正果镇,是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从镇区出发,要经过二十多公里曲折盘旋的山路才能到达。村里常住人口近两百人,大多外出打工了或者向城镇迁移,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盘校长记得,1996年最顶峰的时候学校还有97个学生,而现在已经连续三年没有新生入学了,学校里剩下两个年级,六年级三个学生,四年级两个学生。
盘校长在备课。
盘校长介绍,学校里一共有四名教师,都是畲族村人,最年轻的老师也已经43岁了,除了畲语,学校课程设置和广州市其他小学都是一样的,四个老师每个人都要兼几门课。盘校长在师专学的是数学专业,但他现在教的是两个年级的音乐、体育和科学三门课程。记者看到,除了特色语言课堂,畲族小学的围墙上还画满了跟畲族文化有关的介绍,教室后的黑板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畲族服饰的手抄报。
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
下午结束两节课后是托管时间,六年级的盘筱茵带着其他四个孩子排好队,正在做打篮球前的准备活动。对他们来说,五个人的小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中心小学离村里太远了,这里条件不错,老师对他们也好。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打球,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阳光。
【视频图文】项仙君
【实习生】陈媛 汪婷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