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让“南海I号”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南都即时
+订阅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冯兆发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收看开幕会盛况,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冯兆发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广东海丝馆人责无旁贷。”

他表示,全馆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国家水下考古科技创新、水下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历史文化展示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着力打造“五个中心”,让“南海I号”这艘传递和平与友谊的“文化方舟”,继续航行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冯兆发介绍,“南海I号”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完好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出水文物超18万件(套),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考古现场发掘动态的专题博物馆。

1987年,在一次对古沉船的打捞作业中,“南海I号”意外被打捞人员发现。也是在这一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组建起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自沉船被发现后,三十多年来,“南海I号”的打捞历程,成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缩影。

据介绍,“南海I号”的打捞采用了全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技术,项目所使用的发掘方法、打捞技术、沉井设计、起重船舶等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这艘船的打捞历程,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获评“201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项目”,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

2007年,“南海I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安放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中。

研究发现,“南海I号”残长22.15米、宽9.35米,是藏着八百年秘密的“时间胶囊”。其发掘出的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钱币、动植物残骸、人类遗骸等,揭秘了我国宋代海外贸易盛世的繁华,反映了中华文明深厚的积攒。

值得注意的是,这艘沉船上出水了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陶瓷器,出水的整套铜砝码、天秤与沙特塞林港附近出水的几乎一样,大量的铁器,以及各类船员用品、货币等文物,填补了历史人文和丝路研究的空白。沉船上部分陶瓷器被确认产自广东佛山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在广州被搬上“南海I号”。在中国水下沉船考古历史上,这是首次做到如此精准的从产地、集散地到船舱“三点一线”轨迹确认。

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冯兆发对这段话印象深刻,也深受鼓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广东海丝馆人责无旁贷。”他说,多年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不断推进“南海I号”海丝文化的传承传播。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自开馆以来,不断创新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已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据悉,“丝路船说:‘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主题馆,目前展出文物和展品4000多件,展线长达1500米,向游客讲述着多彩绚丽的海丝文化历史。此外,该馆还打造出全国首条海丝文化创意街,推出文创产品12大类1034种,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

冯兆发还介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正携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共同打造全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高地,助力“南海I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这里已成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阵地、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口。”

“文化之舟”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冯兆发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十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冯兆发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是传承千年、延续至今、历久弥新的经济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谊之路,而“南海I号”正是穿越时光的有力见证者。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如今,作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南海I号”的出水文物及有关素材,沿着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德国等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参与举办了数十场展览,成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发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对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冯兆发还透露,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博物馆将以文明交流为关键词,积极参与水下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搭建水下考古国际交流中心,还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南海I号”文物外展品牌。另外,该馆正与国际文博界加强合作,策划发起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大会等。

“我们要让‘南海I号’这艘昔日的贸易商船,演变成为传递和平与友谊的‘文化之舟’,继续航行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而作出更大的贡献。”冯兆发说。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杨天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