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父母”教你“鸡娃”?父母的这些行为要注意!

广东禁毒
+订阅

“名校父母”教你“鸡娃”?

“揭秘!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

“北大妈妈教你教育下一代……”

“必看!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心得……”

在互联网平台上

这类标题的文章很常见

对于家长来说

参考名校家长的教育经验

存在客观需求

但不少父母在关注这些账号后

却陷入“名校父母”

有意无意营造出来的教育焦虑中

什么是“鸡娃”?

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出色的教育履历不意味着最终的成功,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敲门砖,“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开始流行,逐渐成为父母的普遍心态。所谓“鸡娃”,就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补习班、兴趣班,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教育行为。

近日,有政协委员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并得到教育部的公开答复。

答复表示,教育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教育焦虑,可能让孩子陷入毒品的深渊

教育焦虑不仅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

还可能让孩子深陷毒品的深渊

曾有父母急于求成

想让孩子快速提高成绩

而购买“聪明药”

而实际上

“聪明药”中的主要成分

是我国严格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物

正常人滥用会成瘾

甚至出现幻觉

另一方面

父母的教育焦虑还可能会增加孩子的焦虑

处理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

可能会求助于药物

作为自我治疗的一种方式

一些国家管制的精神类药品

具有较强的成瘾危害性

长期滥用易导致精神障碍

孩子在巨大学业压力下

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

加上本身缺乏辨别力

甚至可能受人引诱吸食毒品

寻求短暂的放松

从而陷入毒品深渊

新型毒品善伪装

慧眼识毒别上当

↓↓上下滑动查看↓↓

“可乐”

伪装成“可乐”的新型毒品是一种由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混合而成的新型毒品。其外包装跟普通可乐很像,喝完会产生幻觉,全身高热发狂。它比冰毒的危害更大,而且因吸食方法不同,对人体危害也更大。

“糖片”

伪装成“糖片”的新型毒品有着色彩鲜艳、包装花哨的外表,但其真实身份却是摇头丸。

“跳跳糖”

伪装成“跳跳糖”的新型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口味与各种饮品混合后都不会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且后劲很强,喝一次大脑连续两天都会处在兴奋当中。

“巧克力”

伪装成“巧克力”的新型毒品可不是普通的巧克力,而是犯罪分子用大麻熬成的油掺制成的巧克力。其包装粗糙简陋,而且没有标明任何品牌。

这种新型毒品含有四氢大麻酚成分,吸食大麻过量会损伤身体,引起手脚颤抖、心跳加快、头脑昏沉、反应迟钝、短期失忆等不良反应。如果长期吸食,后果更加严重!

“饼干”

一些犯罪分子将毒品混在烘焙原料中,制成了可爱的曲奇饼干模样,以躲避公安机关的盘查,方便运输、售卖,让人防不胜防。

预防毒品小知识

▶家庭如何教育子女不沾染毒品

1.经常耐心听取子女的意见,和孩子交知心朋友,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随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家长要掌握了解新型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知识,成为子女拒绝毒品的教师。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更要做榜样,首先不能沾染毒品。尽量少让孩子去治安复杂场所。

3.教育孩子慎交朋友,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礼物。

4.发现孩子性格和行为有异常表现,应引起警惕。

▶青少年“自卫防毒”术

1.不要进入治安复杂的场所。有警觉戒备意识,对诱惑提高警惕,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不轻信谎言。不轻易和陌生人搭讪,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出入娱乐场所,尽量少喝里面提供的饮料,不随便离开座位,离开座位时最好有人看守饮料、食物等。

2.不要盲目攀比,盲目追求时尚。不要滥用药品 (减肥药、兴奋药、镇静药等)。一旦遇到焦虑、烦闷的事情,首先要设法寻找正确的途径去解决,而不能沉溺其中,自暴自弃,更不能借毒解愁。

青少年要加强识毒、拒毒的能力

为自己的人生打好基础

家长要放下焦虑停止内耗

多陪伴自己的孩子

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帮助孩子成长为

独一无二、人格丰满的人

综合自南方日报、教育部网站、澎湃新闻、央视网、广东禁毒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