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团队:党的二十大报告催人奋进,将推进项目如期建成

南都即时
+订阅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深中通道项目组织全线建设者,在各驻地项目部会议室、伶仃洋大桥、沉管智能浇筑厂、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以及东、西人工岛集中收看开幕会盛况,并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句句号召掷地有声、催人奋进。”听完报告,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副部长杨福林心情激动。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他很幸运能有这样宝贵的历史机遇,参与建设“超级工程”。

如今俯瞰伶仃洋,深中通道已初现雏形。中山大桥已合龙、伶仃洋大桥完成主缆索股架设、沉管隧道已完成30个管节沉放安装,项目各条关键线路均按计划推进。杨福林与建设团队也正积极努力,为项目如期建成通车夯实基础,加快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生活圈的形成。

伶仃洋上破浪前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杨福林看来,关键的、重要的交通要道,就是畅通经济社会发展血脉的“经络”。

深中通道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交通枢纽,是打通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主动脉,是构建内联外通、服务高效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当前世界上在建综合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

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00年。路线起自深圳市宝安区,向西通过东人工岛水下互通立交、海底沉管隧道、西人工岛、伶仃洋大桥及中山大桥等到达中山市,并与在建的中开高速对接,通过海上立交与南中高速对接,实现在广州南沙登陆。

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由2小时缩短为20分钟,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人文、物流、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及互联互通。

随着一个个关键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如今,深中通道已初具雏形。

9月23日的伶仃洋上,海风猎猎。两根长约3公里的主缆,从伶仃洋大桥东、西两座主塔上方一跃而过,跨越1666米的宽阔水面,两端在百万吨海中锚碇上牢牢锚定。当天,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主缆索股完成架设,大桥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接下来将转入紧缆、索夹和吊索安装阶段。

6月28日,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完成焊接作业,中山大桥正式合龙。中山大桥是深中通道控制性工程之一,为全长1170米、主跨580米双塔斜拉桥,主塔高213.5米,是世界最宽跨海钢箱梁斜拉桥。大桥外观充分将建筑设计与美学设计相融合,再由120根斜拉索连接主塔与桥面,如“竖琴”跃于海面。

作为深中通道“上天入海”的重要连接点,西人工岛承载着隧桥快速交通转换的重要功能。为尽可能减小阻水效应,西人工岛岛形采用了分水效果较好的菱形,与伶仃洋大桥相连,状如飞舞于浩瀚海面的一个巨型风筝。

据悉,深中通道有参建单位60多家,现场参建人员过万名,其中党员450多名。自2016年年底开工建设以来,深中通道党总支以创建“双区先锋·百年深中”党建品牌为主题,抓实抓好“全域党建、融合党建、先锋党建”,带领项目建设团队栉风沐雨,为这项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创造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深中标准”“深中速度”。

超级工程尽显中国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让杨福林感到肩上责任更加重大,因为交通人在这一领域也能有所建树。

超级工程有着超级难度。在“风中穿针、海底绣花”,深中通道一个个外美内优的标志性工程背后,是建设团队绞尽脑汁突破的一个个世界级难题。

杨福林见证了深中通道的多个创新突破。“我们从开工建设以来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从装备的建造、材料的进步、工艺的进步,再到管理的进步,每个方面都有极为重大的突破,不少的科研成果已经领先世界,或处于世界前列。”

例如,西人工岛处于伶仃洋内海,缺乏黏土持力层,砂层之下即为风化花岗岩层,对如何快速成岛及止水提出极大挑战。为此,建设团队采用28米直径的钢圆筒振沉形成围堰,并通过深层水泥搅拌桩、挤密砂桩、高压旋喷桩等提高止水效果,同时研发了十二锤联动的新系统,仅用4个半月就完成了57个钢圆筒及其副格的振沉施工,创造了人工岛成岛新纪录。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长约6.8公里,管节长约165米,断面宽度最大达到55.46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要完成精准对接,需要克服繁忙航路、基槽长距离横拖、复杂风浪流等不利建设条件,可谓是在伶仃洋中“涉险滩、闯急流”。

为此,深中通道建设者们历经3年艰辛研发,制造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这艘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船舶,可单船连续完成沉管的出坞、浮运、定位安装等施工作业,系统性革新了世界沉管浮运安装工艺,创造了沉管浮运安装一月一节的“深中速度”。

此外,项目还组织20余家国家一流科技攻关团队,“产学研”结合,历经4年科技攻关,开展了近千组模型试验,成功攻克了项目乃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填补了国内全产业链空白。

依托深中通道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钢壳和钢箱梁智能制造生产线、自密实混凝土智能浇筑、世界第一艘沉管运安一体船、基于BIM信息系统打造的智慧海事监控系统和智慧工地等技术、装备应运而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深中标准”,引领了世界跨海超级工程的建设。

精益求精铸造百年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这也为我们的建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杨福林向南都记者表示,建设团队需要坚持锐意创新,奋发进取,用实干精干将深中通道打造成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据了解,深中通道需要保证100年的使用期限,珠江口常年炎热、潮湿、高盐雾,台风、强对流等天气,以及复杂的地质条件,都对用材、结构、精度等提出极高要求。

目前,项目已经在钢壳混凝土隧道沉管浇筑设备、超大跨径悬索桥抗风研究、超高强度耐腐蚀主缆钢丝、重大装备研制等多个科研课题上取得实质突破并通过了实际检验,预期将形成超大跨海集群工程建造的中国标准,为今后我国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的建设积累技术力量。

伶仃洋大桥应用了自主研发制造的2060兆帕主缆钢丝,这是目前应用在桥梁建造中,国内强度等级最高的主缆钢丝。同时,还结合伶仃洋大桥所处的海洋环境,研发了全新的合金镀层钢丝,大幅提高了主缆的防腐耐久性。

更高强度、更强耐久性的主缆钢丝,不但增强了桥梁可靠性和耐久性,还对提高我国长大桥梁跨度、主缆钢丝及缆索制造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将持续巩固我国桥梁技术的国际先进行列地位。

在中山大桥,大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创新研发的组焊一体化及全熔透焊接技术,提高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抗疲劳性能,极大提高了箱梁生产效率、质量的稳定性及耐久性。建设团队还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了大尺度主梁节段模型涡激振动试验和全桥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通过技术攻关,确保桥梁的抗风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

此外,中山大桥还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施工人员、操作设备、焊缝位置、焊接数据关联并存,使每条焊缝的焊接质量都具有永久可追溯性。

建设成果得来不易,未来仍需全力以赴。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杨福林和他所在深中通道建设团队更加坚定信心。“我们将继续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推进深中通道如期建成通车,早日实现珠江两岸人民互联互通的期盼,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占据新的高地,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际先进行列地位。”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通讯员 粤交集宣 通讯员供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