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霓虹点亮
琳琅满目的美食前
围满了刚刚下班的食客
......
李海峰 摄
最近的「沙岗墟夜市」,火了
广东话的“墟冚”
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但你知道吗?
沙岗墟的精彩
从800多年前就开始了
南宋,香山立县时期
在石岐学宫附近
农民纷纷拿出自家种植的
农产品出来摆卖
渐渐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墟市
名为“堑头市”
到明朝
县衙规定将农贸墟市集中在东附廓
(约于今市人民医院门前)
称“东门墟”
因附近有个名为沙岗的小山丘
“沙岗墟”由此得名
伴随城市的发展变迁
沙岗墟也数易其址
从渡头村、麻洲街
到石岐拱辰路、太平路、湖滨路
再到柏苑路、东苑路、起湾道
但不管搬到哪里
都是人们心目中的“顶流”
▲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山“趁墟”的热闹场景。
“小墟日日有,大墟三六九”
农历初三、六、九
就是沙岗墟约定俗成的墟日
这也成为先人们的“淘宝”日
墟日当天凌晨时分
各乡镇的商贩和乡民
已摸黑走在趁墟路上
否则晚了占不了好位置
沙岗墟民俗画 邓振铃作
沙岗墟市上四邻八乡汇聚
万商云集,百物骈臻
赶集市卖东西的或逛集市买东西的
都叫“趁墟”
沙岗墟民俗画 《故园忆旧图》 邓振铃作
在画家邓振铃画作《故园忆旧图》里
可见上世纪20年代
沙岗墟搬迁至太平路一带
“趁墟日”的爆棚盛况
俨然就是一幅中山版清明上河图
在墟市中心
即今太平路与拱辰路之间
最为人声鼎沸
这里有一棵数百年大榕树
至今仍枝繁叶茂
人们习惯称之为“榕树头”
可称之为沙岗墟的标志物
《岁晚趁墟图》所画的榕树头 邓振铃 作
而沙岗墟还直接影响了
当地的命名
卖鸭街、猪仔街、猪糠厂街、
猫儿狗儿巷、蓑衣街、染布巷等
如今不少都保留下来
改革开放后
沙岗墟也从农贸集市升级
江湖献艺杂耍、古玩字画、
家电家具等无奇不有
可称之为“民间博览会”
▲ 迁至柏苑新村时的沙岗墟。 黄春华 摄
待1989年搬迁到柏苑路时
很多当年的“潮物”、工业产品
也涌入了沙岗墟
其中就包括服装
后来“三来一补”工厂的出现
也让很多货尾、货版流入墟市
1994年,沙岗墟搬到了东苑路
800米长的道路西边
统一摆放好色彩鲜艳的太阳伞
整个沙岗墟弄得更有朝气
生意十分兴旺
小时候,你家的宠物
很可能就是在这里买的
还有外地游客拖着空行李箱
专门过来扫货
▲ 1998年的沙岗墟 黄春华 摄
1998年10月3日
沙岗墟正式落户起湾道
当时设计为花园集市
是一个以全新理念设计的现代集市
如果你是中山的
80后、90后、00后
那春节记忆里
自然也少不了沙岗墟
除夕前几天
一大早免不了被父母叫醒
去逛迎春花市
扫年货!
这里张灯结彩,搭建喜庆的牌楼
沿街搭起大棚和花架
一路繁花似锦
到处都是人从众𠈌
“10蚊一件!大吉大利买了喂!”
“靓姨!快d过来睇下,平靓正啊!”
用的,吃的,玩的
有摆件,有绿植,也有小动物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忙活了一天
一家人终于心满意足回家
期许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沙岗墟有。”
“去沙岗墟看看。”
如今这两句话已深入中山人心
沙岗墟承载的
不仅仅是商品的“平靓正”
不仅仅我们记忆中的烟火气
更体现了中山的城市特质
—— 包 容
来自天南地北的商贩、新老中山人
不知不觉融入其中
沙岗墟从来
只关心你的所需所求
能否被满足
中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黄健斌
拍摄:陈泰玉
美编:麦诗妤
责编:姜永斌
执行总编辑:邹岳廷
总编辑:李华炎
部分素材来源:中山党史 中山档案方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